歷史背景
銀元起源於15世紀,始鑄於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銀元流入我國。1890年(光緒16年)官方開始正式鑄造銀元,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
清代,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把中國自鑄的銀幣稱為銀圓(元),銀幣。十五世紀末銀元開鑄於歐洲。十六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鑄造,明代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開始流入中國。但獲得廣泛流通則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後,從通商口岸流布於內地各省。十九世紀中葉以前,以西班牙銀元占主要地位,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墨西哥銀元起而代之。清朝官鑄銀元始於1890年的廣東省,1893年後,湖北、江蘇、福建、直隸、奉天和吉林等省先後仿效廣東鑄造銀元。1910年9月,清政府度支部奏定,發布“幣制則例”,規定了以銀元(含銀七錢二分)為國幣。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因當時國內流通銀兩成色不佳,這2100萬元採用了廣泛流通的西班牙銀元來支付。
簡介
【詞 目】:廣東銀幣【拼 音】:guangdongyinbi
【英 文】:〔KwangtungSilveycoin〕
【錢局名稱】:始為廣東錢局,後改為戶部轄度支部造幣廠廣東分廠。
【錢局地址】:廣州大東門外
【督造官吏】:蔡錫勇(候選知府)、薛培榕(候補知縣)
【鑄幣簡介】:1886年(光緒十二年),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上奏朝廷,主張在廣州設定錢局,得到允準。
1887年(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又向朝廷上了“奏請仿鑄銀元折”,即刻獲準設立廣東造幣廠。
同年,英國喜敦造幣廠為廣東省試鑄七錢三分反版銀幣和喜敦樣幣各一套。
1889年(光緒十五年),廣東錢局開始鑄造銀元。
1910年(宣統二年),廣州造幣分廠生產廣東銀幣等銀幣。
辛亥革命勝利後,廣東造幣廠生產了一系列民國廣東省造銀幣和代鑄袁像銀幣、孫像銀幣。
廣東省造銀幣一覽
清代
序號 | 名稱 | 年號 | 發行時間 | 備註 | 珍惜程度(一星至五星) |
1 | 三分六厘五 | 光緒 | 1889 | 喜敦版樣幣 | 五星 |
2 | 七分三厘 | 光緒 | 1889 | 喜敦版樣幣 | 五星 |
3 | 一錢四分六厘 | 光緒 | 1889 | 喜敦版樣幣 | 五星 |
4 | 一錢四分四厘 | 光緒 | 1889 | 喜敦版樣幣 | 五星 |
5 | 三錢六分 | 光緒 | 1889 | 喜敦版樣幣 | 五星 |
6 | 七錢二分 | 光緒 | 1889 | 喜敦版樣幣 | 五星 |
7 | 七錢三分 | 光緒 | 1889 | 喜敦版樣幣 | 五星 |
8 | 三分六厘 | 光緒 | 1890-1905 | 二星 | |
9 | 七分二厘 | 光緒 | 1890-1900 | 一星 | |
10 | 一錢四分四厘 | 光緒 | 1890-1908 | 一星 | |
11 | 三錢六分 | 光緒 | 1890-1905 | 三星 | |
12 | 七錢二分 | 光緒 | 1890-1908 | 二星 | |
13 | 一錢四分四厘 | 宣統 | 1909-1911 | 一星 | |
14 | 七錢二分 | 宣統 | 1909-1911 | 二星 |
民國時期
面值 | 曾經發行年份(民國紀念) | 備註 | 珍惜程度 |
壹毫 | 元年 | 背雙旗圖案 | 孤品 |
壹毫 | 二年、三年、十一年 | 背數字圖案 | 十一年二星、其他一星 |
貳毫 | 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 | 背數字圖案 | 四年二星、其他一星 |
貳毫 | 十三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 | 背孫中山像 | 十三、十七年三星、十八年一星、十九年五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