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州書院

豐湖書院

豐湖書院,位於廣東惠州西湖境內。前身為聚賢堂,宋淳祐四年(1244)知州趙汝馭建於州治歸善縣城,祀陳堯佐、陳偁、蘇軾、唐庚、陳鵬飛、古成之張宋卿、留正、許申、蘇過、陳權、陳煥日等十二先生,祠後為晞是堂,上有樓,名“第一湖山”。寶祐二年(1254),知州劉堯剛改為豐湖書院,堂禮孔子,別建十二先生祠於堂後,又於其西建六君子堂,其南辟4齋,選生徒有志向學者講習其中,以州學教授兼任山長。景定三年(1262)知州林畔建亭於其前,名“如沂”。元大德三年(1299)山長黃趙孫重建。明洪武初改為縣學,書院遂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重建書院於西湖,院內有亭、榭、台、沼,為憩息之地,後院荒廢。嘉慶六年,知府伊秉緩重建,仍取名“豐湖書院”,院中建有澄觀樓、樂群堂、夕照亭和浴風閣。1922年院毀,不久又建,改名惠州中學,後改為惠州師範。建國後改為惠陽地區師範。文革時期改為會議招待所。1978年復為惠州師範,1979年改為惠陽師專,1993年改為惠州大學。明清時期,惠州文風頗盛,豐湖書院是惠州的最高學府。自創立以後,雖屢經興衰,但“從者雲集,人競向學”,培養出頗多有成就的學子,對惠州的文化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是嶺南著名的書院之一。據府志記載:惠州府於宋代中進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來,惠州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輩出,在詩文、書畫、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較大的成就。現校園前面建造的古樸牌坊,其匾聯石刻為嘉慶(1801年)清代名士宋湘撰寫。匾額“豐湖書院”,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書法莊重靈秀,渾厚超逸。
學焉得其性之所近;
覽者將有感於斯文。
清代伊秉綬題頭門

人文古鄒魯;
山水小蓬瀛。
清代宋湘題二門

從來此地比洙沂,況拓開近水天光,四面春宜風沐;
自後何人更蘇翟,只記取前峰燈火,千秋名共湖山。
清代宋湘題三堂殿

畫橋碧陰,明漪絕底;
綠杉野屋,好風相從。
佚名題玉帶橋

文字有神揭星漢;
聖賢以道證人天。
清代宋湘題院舍
 

關心一郡衣冠,在諸公鼛鼓三年,敢言勞苦;
回首十弓榛莽,見多士琴書四壁,得忘由來。
清代宋湘題院舍

萬間廣廈庇來新,問秀才老屋深燈,他日幾逢賢太守;
百頃平湖游者眾,看後學洙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
清代宋湘題院舍
 

天泉書院

 位於廣東惠陽,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參議周應治創建。因該處“湖水拍天,一碧萬頃,望之若天然,故名天泉”。院舍5楹,號舍、膳堂、浴室俱備。擇博士之賢者督導諸生,辨質疑難。周應治亦常至院與肄業士子談道說理。訂有學規,敦促諸生遵守。置有學田,以資助各地來院肄業生徒。

星岡書院

 位於廣東龍門。又名崇正書院。原為星岡義學。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縣蕭大成拓建而成,名崇正書院。有外門、大門、宣諭亭、講堂、左右廊廡、寢室庖廚、內室、圍牆。每歲常奉邑之父老子弟宣講於其中,纂刻有學規、《禮》、《樂》諸書,延師講課,以崇“正學”而明“人倫”。嘉慶六年(1801)五月坍塌於大水。二十二年知縣師保元捐銀300兩倡議修復,因卸任離去未能完成。二十三年知縣鍾祥令再捐銀100兩重修,建屋三棟、兩廊及書室25間,規模較前壯麗,改名“星岡”。撥官山、凹地多處為膏火之用。鹹豐二年(1852)知縣張希經又拔官山山田多處,以增加經費,另有鋪租等亦作師生修脯、膏火費。光緒三十年(1904)改設國小堂。

回瀾書院

 位於廣東惠州。清乾隆八年(1743)知縣陳哲建於城西南。前設講堂,環以書室,後列高樓,為生徒學舍,左則安廚灶排茶鐺,右則置亭榭植花卉;門外造奎光閣1座。九年歸善知縣吳尚友作《回瀾書院記略》,要求諸生“嚴出入,戒怠荒,蓄道德,務文章,商量舊學,培養新知”。十一年負笈來學者日眾,吳尚友陸續增撥學田、銀兩,以增修脯、膏火費用。每年館師修脯稻穀100石,肄業生童中設學長20名,每年給膏火谷3石。仿明代國子監積分法,會課前列者積至12分補學副,又積至12分補學長,列下等者遞降,以示懲罰。若會課無故不到,膏火按日扣除。宣統二年(1910)改為國小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