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橋

廣德橋

廣德橋即里橋 ,亦稱塔腳橋,在老城墟西300 米處,因建在澄江出口內灘地段和北岸舊塔的塔腳下而得名。,建於北宋初期,明嘉靖38年(公元1559年)為知縣唐啟賓重修。蘇東坡的《澄邁驛通潮閣二首》中有 “眼明飛閣俯長橋”的詩句,其中 “長橋”指的就是里橋。現橋已荒廢,但結構還牢固,足見其當年雄姿。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里橋橋身猶在,從上游飛流直下的瀑布宏偉壯觀,很難想像在喧譁的鬧市里竟然有這樣一處水花飛濺的美麗瀑布。瀑布下,偌大一個菜園,勤勞的主人正在勞作,好不愜意。

結構

現存的廣德橋是石拱橋,全由大大小小的青石壘成,南北向,橫跨澄江,六墩五孔,長30 米,寬2 . 95 米,高5 米。為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知縣唐啟賓所建。據資料記載,當時澄江上有里、外二橋,按位置,廣德橋當時應該叫做里橋。據資料推測,當時的橋身可能是一半為拱橋一半為石板的混合結構。這種結構這種長度的大橋,在海南是獨一無二的,其結構可能與當時河床的地貌與工程的經濟等因素有關。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地震,塔毀而橋存,現橋已荒廢,但結構還牢固,老橋已只剩下一半,石板結構的一半不知何時被水沖毀,只留下另一半4孔半的拱板。

景觀

斷橋飛瀑:從上游奔流到此的澄江水,經過廣德橋時與橋墩巨石相激,飛瀉直下墜入深潭,形如湯沸,經久不息,水花如煙似霧,轟聲數里可聞。古老的殘橋、壯觀的瀑布、日新月異的城市,共同構成了一道和諧美麗的風景。

歷史

廣德橋 廣德橋

廣德橋,又稱里橋,也稱塔腳橋,系因其北岸邊有一座元代七層塔而得名。據歷史記載:澄江上有三座大橋,一為木橋,叫“長橋”;二為里橋,叫“廣德橋”;三為外橋,叫“廣濟橋”。關於“長橋”,始建於北宋,蘇東坡在《澄邁驛通潮閣二首》的詩句“眼明飛閣俯長橋”中曾提及過的,因是木橋,後被湍急的江水沖毀。明代中晚期又在江上選擇青石結構設計築起石拱二橋。據考證,今“廣德橋”的橋址即為先前的“長橋”橋址。相傳此橋為古代通往海南西部儋州等地的必經之路,蘇東坡貶謫海南,途經澄邁前去儋州,及後來北歸時,都曾經過此橋。在儋州,蘇東坡曾養過一條烏嘴狗,北歸時這條狗也隨他從儋州來到老城,經過澄江時,它“長橋不肯躡,徑渡清深浦”,上岸時還咆哮著將路人嚇了一跳。這條調皮可愛的烏嘴狗,不僅為歸途中的蘇東坡平添了幾許樂趣,也為老城長橋留下了一段趣聞傳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