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中國海軍的第一型07型驅逐艦的引進,填補了新中國建國之初主 力水面艦艇的空白。但是07型是一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發並在二戰中建造的典型的火炮魚雷驅逐艦,從技術角度而言並不適合二戰後飛彈化的戰場環境。1969~1970年間使用“冥河”反艦飛彈的國產版本-“上游-1”飛彈替換了原有的魚雷發射裝置,但是人力操瞄火炮無法對高速來襲的噴氣式飛機和各種飛彈進行攔截,較小的噸位不僅無法適應遠洋航行,也使其只能安裝4枚反艦飛彈,達不到實際海戰中一艘主力艦艇攜帶6-8枚反艦飛彈進行攻擊的基本要求。更何況07型驅逐艦是服役於1941~1942年的老艦,在運行了20年後的艦況無法承擔中國海軍的重任。
基於蘇聯56型“科特林”級驅逐艦建造051型驅逐艦的計畫早在1959年 被提出,但1960年蘇聯撤走援華專家,隨後三年自然災害,直至1966年,才由六機部正式下達試製051型驅逐艦的任務,總設計師為李復禮,副總設計師是後來052型飛彈驅逐艦總設計師的潘鏡芙。與根據“里加”級護衛艦建造6601型護衛艦不同,根據“科特林”級驅逐艦建造051型驅逐艦是在沒有外來技術指導下,根據圖紙資料自行建造,而且一步到位,建造時即按照飛彈驅逐艦建造,中國人在大型水面艦艇設計上首次自力更生。
研製歷程
立項研製
051型驅逐艦的立項,是由於中國需要一種全新的飛彈驅逐艦 去應對可能發生的飛彈艇無法勝任的任務。雖然在台灣海峽區域內奪取制海權依靠021型飛彈艇已經足夠,但是為登入艦隊提供護航或者在提供對地打擊火力依靠021型飛彈艇是不夠的。051型飛彈驅逐艦的首艦“濟南”號於1968年開工並於1971年交付海軍,彼時中蘇珍寶島事件武裝衝突已經發生,中國的戰略重心由海向陸轉變,應對蘇聯可能對北方沿海發起的登入作戰。貫穿整個20世紀70年代的中蘇對立不僅為中國飛彈核武器的發展提供了根據,也因洲際核飛彈全射程試驗給了051型飛彈驅逐艦建造下去的動力。為了達到對蘇聯和美國進行核威懾的要求,中國洲際飛彈的射程應該至少達到10000公里,而中國的國土面積無法滿足洲際飛彈的全射程發射試驗,這就要求中國必須通過向印度洋或者太平洋發射的方式驗證飛彈的全射程打擊能力。
建造情況
1966年6月六機部正式下達試製051型驅逐艦的任務, 由在湖北武漢的701所承擔總體研究設計和整體方案。051型首制艦"濟南"艦1968年12月24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1970年7月30日下水(當時舷號223)。1971年12月31日首制艦交付海軍北海艦隊,由於艦上部分設備因研製進度拖延沒有裝艦,只能以後補裝。早期還遇到電磁干擾技術問題。1974年底051型艦設計定型。
051型後續艦由大連造船廠、上海中華造船廠、廣州造船廠三個造船廠承擔,在1970年和1991年之間建造。051型共建成了17艘。
廣州號驅逐艦(舷號:160),作為第一批次建造的051型驅逐艦,是廣州造船廠建造的首艦,曾用舷號240,擬命名廣州號。1970年3月1日,該艦在廣州造船廠開工生產,1971年4月28日下水,1971年9月至1972年7月進行系泊試驗。1972年11月9日至19日、1973年1月1日,先後在廣州珠江口和湛江南海域航行10個航次,總計航程2831海里,進行了各種試驗。1974年6月30日建造完工,1977年2月6日交付中國海軍南海艦隊股役。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廣州號驅逐艦的長寬比達到了10.3,這種較大的長寬比有利於 提高航速。051型驅逐艦大長寬比和高航速的設計受到了原型“科特林”級驅逐艦的影響,對新生的中國海軍和船舶工業而言,在缺乏基礎研究的情況下很難重新設計船體,即使能夠重新設計船體,船體的重新設計也意味著幾乎要設計一條新船的工作量。
廣州號驅逐艦的艦體布局,繼承了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設計。在對“科特林”級的少量改進和變更,使得該級艦的設計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完成,並很快建造投入服役。20世紀70年代蘇聯和美國海軍驅逐艦經常在中國大陸領海線外活動,“旅大”級驅逐艦憑藉大射程的飛彈武器,可以在遠處對其進行跟蹤和監視。在離大陸海岸線600千米範圍內近海作戰的驅逐艦,由於受到岸基航空兵支持,並不強調艦載防空武器系統,所以051型驅逐艦初期沒有裝備強有力的艦空防禦系統。
廣州艦艦體為高幹舷平甲板型,V型艦艏,全艦劃分15個水密隔艙,保證相鄰三個艙進水艦體不沉標準,艦體上層建築分三段,前為艦橋,舯部、艉部各有一座甲板室,布置有雙煙囪與雙桅桿(三腳桁架式),051型外型布局帶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艦艇風格。
動力系統
廣州號驅逐艦裝備兩台大功率蒸汽輪機,4台鍋爐, 18台蒸汽輔機和27台電動輔機,組成了軍艦的推進系統。要在狹窄的機艙空間內緊湊合理地布置好這些機械設備並使其協調工作是不容易的。開始設計的風道迸風阻力太大,兩台透平鼓風機安裝得太近,致使鍋爐供風量不足,20隻油頭不能充分燃燒。因此,首艦試航時,主機的最大轉速達不到額定值,影響了航速。為解決這一問題七零一所在中華造船廠、杭州汽輪機廠協作下,製成幾種不同類型的風道模型,從試驗著手進行阻力分析,改迸導流帽線型和風機間距離,採取減少渦流損失等措施,解決了兩颱風機的搶風現象,使鍋爐全部油頭能完全燃燒,艦的航速也達到了設計指標。
武器系統
反艦飛彈
廣州號驅逐艦的主要攻擊武器是"海鷹-1號"反艦飛彈。1967 年3月,中國海軍決定將海鷹-1號岸艦飛彈改型為海鷹-1號艦艦飛彈(代號:HY-1J),裝備051飛彈驅逐艦,以解決原計畫裝艦的上游-1號艦艦飛彈射程不足(僅為40千米)的缺點。
海鷹-1反艦飛彈武器系統由飛彈和艦面火控系統組成。艦面火控系統的關鍵是研製指揮儀和迴旋式發射裝置。承擔研製新型指揮儀的有關部門,採用了新型的積體電路、雙機運算、自動切換和故障自動診斷等新技術,大大提高了指揮儀的性能。三聯裝迴旋式發射裝置的研製也按期完成。
主炮系統
廣州號驅逐艦裝備的76式130毫米雙管艦炮,是中國第一 代飛彈驅逐艦配套的火炮武器系統,是在66式130毫米雙管岸炮基礎上研製的。艦炮系統最初採用數字式指揮儀,隨後,改進的炮指——IA型指揮儀採用了多微機分散式控制系統,使其主要參數都以表頁顯示,並配以720所設計的343炮瞄雷達。
從總體上看,76式雙130毫米艦炮系統是一種相當可靠且威力大的火力系統。該炮的威力十分驚人,6枚130毫米炮彈基本上可使一艘3000噸級的艦艇失去戰鬥力。同時,該炮實現微機化控制,有較好的自動化能力和精度,在電子系統失效後還可以套用人工射擊。但是從外形上看,該炮有明顯的蘇式痕跡,炮塔體積龐大,隱形性能差,防護能力弱。
防空火炮
廣州號驅逐艦裝備的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61式雙聯裝3 7毫米艦炮,是一種比較先進的高平兩用近程艦炮系統,既可攻擊水面目標,也可實施對空射擊。它具有可自動瞄準、自動供彈、發射速率高、彈庫容量大、炮火威力猛的特點。整個艦炮系統配有雷達、指揮儀、自動供彈和電氣隨動系統,火炮重約5噸。它採用了彈鏈供彈方式,火炮的發射速率高於國外的推測,達到了每座炮每分鐘800發。第一代雙37毫米艦炮的身管比中國仿蘇雙37毫米艦炮的身管長出了約70毫米,為3000毫米,因而射程也較遠,最大射程為9400米。雙37毫米艦炮設計有自動循環水冷裝置和炮彈容量為1600發的一體式艦載彈艙,以及可顯示彈藥數量的余彈計數裝置。
廣州艦還裝備2座61式雙25艦炮,該炮由兩門自動炮、供彈系統、炮架、瞄準具、液壓傳動系統等部分組成。總體結構採用兩根炮管上、下配置,雙耳軸搖架;瞄準系統在左側,供彈系統在右側的布置。上、下配置火炮利於減小體積,節省艦艇上的安裝空間。
由於中國國內除高射炮以外,尚無新型艦空飛彈武器系統,因此“旅大”選擇 61式自動雙聯裝37毫米和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炮是必然的。中國海軍的設計指導思想也沒有脫離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模式,採用密集的高射炮火力攔截目標的戰法當時是很有市場和深入人心,並認為同時能夠兼顧對海面目標的打擊。在此前17年間與國民黨海軍艦艇的海戰中, 小口逕自動炮的確取得了很好的戰績。廣州號驅逐艦的前後加班室和後艦橋兩側平台上各裝有1門37毫米自動高射炮,這樣能夠在驅逐艦各個方向都至少有一座雙37炮殺傷區,兩舷能夠由3門雙37毫米炮的構成相互重疊殺傷區。4門雙25毫米自動炮布置在前艦橋兩側,能夠增強兩舷的防空火力密度。雙37毫米自動炮有雷達和指揮儀控制,而雙25毫米自動炮只有耳機語音通話,需要炮手人工操縱火炮,用遊絲瞄準具自行估計提前量開火。“旅大”級驅逐艦也是當時世界上高射炮數量最多的驅逐艦之一。
性能數據
廣州號驅逐艦參考數據:
標準排水量 | 3250噸 |
滿載排水量 | 3670噸 |
艦長 | 132米 |
艦寬 | 12.8米 |
吃水深 | 4.6米 |
主動力 | 2台蒸汽輪機,功率72000馬力;雙軸 |
最大航速 | 32節 |
續航力 | 2970海里/18節 |
艦員 | 280名(其中軍官45名) |
武器系統 | 2座76式雙聯裝130毫米/58倍口徑艦炮(射程29千米,射速17發/分鐘) |
4座67式雙聯裝37毫米半自動炮(射高8.5千米,射速180發/分鐘) | |
2座61式雙聯裝25毫米炮(射高3千米,射速270發/分鐘) | |
反艦飛彈:2座三聯裝"海鷹"HY-2反艦飛彈(射程95千米) | |
魚雷:A244S“白頭”魚雷,反潛,主/被動尋的,30節時速,射程6千米;戰鬥部重34公斤 | |
2座FQF2500(65式)12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 | |
2/4座BMB-2深彈發射裝置 | |
38枚水雷 | |
電子系統 | 1部“眼罩”354對空搜尋雷達 |
1部“細網”對海/對低空搜尋雷達 | |
1部“網眼”遠程對空警戒雷達 | |
1部“海王星”導航雷達 | |
1部黃蜂頭(Wasp Head又稱"WokWon")343火控雷達(用於130毫米艦炮) | |
1部方結352火控雷達(用於HY-2反艦飛彈) | |
高桿(High Pole)A敵我識別裝置 | |
ZKJ-4作戰控制指揮系統 |
服役動態
海試歷險
1976年春季的一天,強颱風襲擊湛江。160廣州艦全體艦員輕裝,這是在160艦數年定型試驗中還從未有過的行動(減輕重量以得到準確數據)。全體默默無聲,備便出航。廣州艦在艦長彭定國的率領下去執行該型艦的僅有的一次高海情試驗。
同行的是向陽紅5號海調船,排水量超過萬噸。為了抵抗風浪、保證安全,增加了大量的配重鐵。海調船承擔的任務是對廣州艦試驗進行全程就近錄像。如果160廣州艦翻沉,則盡力施救。
湛江外海海面上浪高8米,有近三層樓高。風速極大,能見度很低。全速前進的160廣州艦迎面向巨浪撞去,巨大的海浪把3800多噸的鋼鐵艦體打地原地停住。一個巨浪打過來,把130多米長的160艦從艦艏蓋到艦尾,不露一點身影。160廣州艦的試驗對該型艦以及所有後續型號國產大型艦艇的做出了重要貢獻。
自爆沉沒
1978年3月9日20時40分,廣州號驅逐艦在湛江港內碼頭髮生爆 炸,22時55分沉沒,134名軍人犧牲,艦體嚴重受損,無法修復而報廢。此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立以來的最嚴重的一起軍艦自爆沉沒事故。
經過總參、海軍、艦隊三級聯合調查組近半年的調查,160廣州艦爆炸沉沒事件終於真相大白:該艦有一名叫賴三羊的水武長,正排級,由於個人錯誤被撤職,作為戰士復員的處理。
處分決定下發的第二天,南中國海出現複雜情況,菲律賓等國搶占中國多個島嶼,海軍決定以160廣州艦為旗艦,組成特混艦隊,開赴南海諸島進行威懾性巡邏。
當時南海艦隊內部管理鬆懈,尤其是麻斜二支隊為甚。在賴三羊被撤消幹部 職務後,驅逐艦沒有對他立即採取必要措施。賴掌管水雷、深水炸彈等水中武器,獨立掌握兵器庫的鑰匙。處分決定下達後,賴一人躲在武器庫找來一把小鑽子,在艦尾深水炸彈倉庫底部甲板鑿了一個小孔,讓海水緩緩滲入……第二天晚上7點多鐘,海水溢滿了深水炸彈倉庫,在強大的海水壓力下,一顆深水炸彈在艦尾爆炸,隨後又引起了彈藥庫爆炸……
160廣州艦爆炸沉沒,直接經濟損傷11億元人民幣,在國際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海軍黨委向中央寫檢查,南海艦隊向海軍寫檢查。一名副司令被責令提前離休,第二驅逐艦支隊多名領導被撤職。160廣州艦艦長、政委被執行逮捕。
總體評價
廣州號驅逐艦,對海攻擊能力強,續航力大,並有較強的反潛 和防空能力。艦上裝有高參數大功率蒸汽動力裝置,配備有飛彈武器系統,火炮武器系統,反潛武器系統,以及聲納、雷達、通訊、導航設備和作戰指揮與武器控制系統等。這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研製的最大噸級的水面戰鬥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