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背景:指2009年兩會上潘慶林提交了一份逐步廢止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的提案而引起的社會爭議。2009年兩會,華僑界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提交了一份逐步恢復繁體字的提案,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原因有三:第一,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第二,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第三,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
針對此提案,許多媒體把在2008年全國兩會上,郁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就曾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繁體字的提案”相提並論,並認為是一脈相承。對於此種媒體誤導、社會誤解,郁鈞劍委員有話說—兩碼事。
對於廢除提案,郁鈞劍委員有不同的見解,認為“有點過”:郁鈞劍向媒體介紹,去年他們21位委員提了一個繁體字提案。那是個“關於國小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對於今年有的委員有關恢復繁體字的提案,他認為,有點過。提出的是用整個繁體字去取代簡體字,這與他們的提案是兩回事。祥見《廢簡復繁》一詞。
而社會學家艾君先生也對兩種提案進行了詳細分析認為,如果說兩種方案的性質是一致性,僅僅表現在涉獵“內容”—繁體字,表現在提案主題—傳統文化。他指出,仔細觀察研究發現,實際上,兩份提案在思想、操作方法有本質的區別,那就是“廢除簡化字”與在學生中“普及繁體字的認知性”是不一樣的。前者屬於一刀切的廢除方案,後者屬於延續簡化字同時普及繁體字教學。其根本區別在於,一個是必須使用繁體字,一個倡導推廣對繁體字的認識。
對於兩種提案,艾君先生具體辨析祥見《廢簡復繁》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