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頭村

廠頭村

位於潮汕平原中部,潮汕公路西南側,面積約0.4平方公里。隸屬於潮安區金石鎮,是革命時期中共潮安縣委吳根炎、張兩嬌烈士的故鄉。現有常住人口二千餘人,全村以吳為姓,系彩塘序思堂宋篤祜公吳潛後裔,村民敦親睦鄰,文明和諧。因從前村頭巷口有一古井,取名井頭巷,又因方言音近似,曾稱淺頭巷、廠頭巷,後填平古井定稱廠頭村。

基本信息

規章制度

廠頭村 廠頭村

2006年,廠頭村被州委、州政府定位為“工礦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州級示範村。以此為契機,廠頭村黨支部以創建“五個好”村黨支部為載體,調整充實了村“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為45歲,國中以上文化的增加了3人,年齡文化結構趨於合理;嚴格支部“三會一課”制度,每月至少組織一次村“兩委”班子成員及全村37名黨員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及農村適用法律法規、科技知識,對黨員幹部的教育針對不同的年齡、文化層次因材施教、注重實效;加強對黨員的培訓,採取設定法制宣傳欄、邀請上級到村演講、以案釋法、收看遠程教育節目、各種會議組織學習等方式加強幹部隊伍的政策法律法規的學習培訓,致力於提高黨員隊伍的法律意識和依法行政水平;開展黨員民主評議,使黨員的先進性得到明顯體現,全村黨員不僅自覺履行《黨章》規定的各項義務,自覺交納黨費,按時參加組織生活,而且還充分發揮“雙帶”作用,帶領民眾發展生產、共同致富;抓好黨員發展工作,注重在生產一線、工商業領域、青年、婦女中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將那些文化水平高、作風正派、樂於奉獻、勇於進取、熱心公益事業的同志吸納到黨員隊伍中,使黨員隊伍年齡、文化結構得到改善。

在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的同時,廠頭村黨支部還加強了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了民主選舉、黨員學習、組織生活、民主評議、黨員聯繫戶、黨員集體議事等制度,推進基層黨內民主集中制,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做到有章理事、照章辦事,更好地服務民眾。

最新概況

廠頭村新一屆黨支部立足村情實際,依託煤炭開發,調整工作思路,明確目標,制定並落實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率領廣大民眾在小康建設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全村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穩步發展。據統計,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1850元已增至近3000元,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村級集體資金積累已達12萬元,而且該村還理順了村300餘畝集體林場的承包機制,15年後能為村積累資金15萬餘元。村黨支部利用村積累資金11萬元修建了黨員活動室及附屬設施,黨員有了固定的“家”,為黨組織活動正常開展提供了保障。村支部還利用到煤礦爭取的贊助款和村積累資金總計9萬元,為村國小新修了教室、平整了操場、贖回了學校過去出賣的1棟宿舍樓,同時還積極爭取縣檢察院和鎮政府出資近4萬元,砌築了學校圍牆、修建了籃球場、裝修了學校大門。

村黨支部在工作開展中一切為了民眾,爭取鎮有關部門支持火工材料,組織民眾投工投勞,修通了獨氽4公里的通組公路,實現了該組民眾多年來的通路夢想;由村規劃宅基地,動員30多戶地質災害民眾搬遷到了安全地帶。同時,村“兩委”還注重文化衛生等方面社會工作的全面協調發展,曾被州委、州政府表彰為文明村。

廠頭村黨支部書記喻定祥說:“黨支部就是要為民眾辦事才設的,所以我們的各項工作都必須密切聯繫民眾,為民眾排憂解難,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隨著煤炭資源的深度開採,廠頭村環境破壞嚴重,致使民眾和礦方的矛盾日益突出。針對這種狀況,村里將礦群矛盾的調處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村黨支部成員帶領村礦群矛盾調處委員會的同志經常深入礦區、深入民眾之中,積極主動進行協調、溝通,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於萌芽狀態。 已解決了礦區34戶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農戶房屋搬遷的問題, 落實了11個村民組民眾的生活用煤問題,成功調解了28起煤礦用地及土地損害糾紛,調處拖欠礦工工資糾紛2起。同時,村支部還爭取縣煤炭主管部門的支持,加強對村民的煤礦專業技能培訓,組織剩餘勞動力進礦務工,進一步拓寬村民就業門路,增加經濟收入。

為方便黨員幹部和廣大民眾學習實用知識和技能,村黨支部爭取縣遠程辦支持,安裝了遠程教育設備接通信息高速公路,組織廣大黨員、幹部、民眾經常收看科技、法制等方面的知識,並用於新農村建設,如今一個村容整潔、村風文明、和諧民主的“工礦型”新廠頭村正在形成。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金石鎮

下轄村

廠頭村,位於潮汕平原中部,潮汕公路西南側,面積約0.4平方公里。在潮安縣城庵埠西北8.2公里,金石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南1.3公里。隸屬於潮安區金石鎮,是革命時期中共潮安縣委吳根炎、張兩嬌烈士的故鄉。現有常住人口二千餘人,全村以吳為姓,系彩塘序思堂宋篤祜公吳潛後裔,村民敦親睦鄰,文明和諧。因從前村頭巷口有一古井,取名井頭巷,又因方言音近似,曾稱淺頭巷、廠頭巷,後填平古井定稱廠頭村。

過去,村民以務農為生,販賣蔬菜水果是主要經濟來源。自改革開放以來,勤勞聰明的廠頭村民,一改過去以農為主的生產模式,經過不斷開拓發展,全村如今已辦起多家頗具規模的毛織廠、服裝廠、五金不鏽鋼製品廠和家具廠等。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為本村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部分村民堅持務農種植,承包原有耕種糧食的土地,栽種綠化草木,培養花樹盆景。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村新建許多三層樓房,住房條件大為改觀。近年來,籌資近百萬元重建媽祖廟;籌資二百多萬元改建本村國小,完善配套教學設施設備,建設成設備先進,師資優良的現代國小;籌資近三百萬元建設村文化廣場,完善村景觀池石欄桿及周邊道路,配套綠化,增設噴泉,健身活動器材,是村民休閒娛樂健身好去處;籌資三百多萬元完成村新區主要道路水泥路面及自來水網鋪設。逐步使村莊呈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