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廠[廠、厰、厈,讀音作hàn(ㄏㄢˋ),亦可讀作ān(ㄢ),就是不可讀作chǎng(ㄔㄤ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傳說,出自黃帝時代仙人廣成子所居洞府,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廠氏,相傳是上古仙人廣成子的後代。廣成子,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一位道家仙人,隱居在崆峒山的石室中,曾向黃帝介紹過養生之道。在上古時代,山邊有岩石突出覆蓋且人可居住的地方,叫作“廠”,後廣成子的弟子門徒遂以居地名稱為姓氏,稱廠氏。據說,在廣成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在殷商末期為大夫,但因上諫而得罪了紂王,紂王怒欲殺之,但被王叔比干所勸阻。紂王仍然憤不甘心,因而乾脆去其姓氏之字的“頭”,即“廠”字之首“丶”以代之,不許其全族再稱“廠氏”,此後該支廠氏就變成了厰氏。在古代,籀文“廠”字的簡筆為“厈”,因此,“廠”、“厰”、“厈”三字通假同用,因此“厰氏”又稱“厈氏”,其姓氏讀音的古音韻為“呼旱切”,即讀作hàn(ㄏㄢˋ)。
1955年文字改革,將“厰”字只留下了部首,簡化為“廠”字,讀音為chǎng(ㄔㄤˇ),但那不是主流姓氏用字的讀音,該支廠氏的姓氏讀音依然為hàn(ㄏㄢˋ),主要分布在今湖南省的長沙、湘潭一帶。廠氏族人大多尊奉廣成子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佛族,出自唐朝時期的滅佛運動,屬於以歷史事件為氏。唐朝時期,發生了一場被稱為“會昌法難”的歷史事件,即大規模的滅佛運動,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23~452年在位)和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0~578年在位)的滅佛運動並稱“三武之厄”。唐武宗李炎,生於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農曆6月11日,本名李瀍,臨死前十幾天改名為李炎。在位時間從公元840~846年為期七年,終年三十三歲。唐武宗在位期間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事就是“滅佛”。由於唐武宗當政的年號為“會昌”,因此其進行的滅佛運動,在歷史上被稱為“會昌法難”。
從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農曆10月起,唐武宗下令凡違反佛教戒律的僧侶必須還俗,並沒收其財產。這期間有個僧人自稱能夠做“劍輪”並能打敗敵軍,唐武宗準許他試做,結果僧人不能做成,就把他殺了。此後,唐武宗陸續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侶人數,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侶蓄養奴婢的數量,很多寺院被拆毀,大量的僧侶被強迫還俗。唐會昌四年(公元844年)農曆2月,唐武宗降旨“不許供養佛牙”,同時規定: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寺、終南山五台寺、鳳翔府法門寺等有佛指骨之處,嚴禁供養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錢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這些地方受一錢施捨者,背杖二十。
到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又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滅佛。他下令僧侶四十歲以下者全部還俗,不久又規定為五十歲以下,很快連五十歲以上的如果沒有祠部的度牒也要還俗,就連天竺和日本來的求法僧人也被強迫還俗。日本圓仁和尚在他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詳細記錄了這次“法難”的情況:唐武宗的大規模滅佛舉措,天下一共拆除寺廟四千六百餘所,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僧尼二十六萬餘人還俗成為國家的兩稅戶,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上田六千萬頃,沒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另外還強制大秦穆護、祆三千餘人還俗。唐武宗的滅佛運動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客觀上增加了大唐王朝的納稅人口,擴大了國家的經濟來源。
“會昌法難”之中,眾多的僧子庵民被迫還俗,從事正常勞作。佛徒無姓,其中有相當多的僧人又不能回復原俗家姓氏,因此有以佛居“庵”的通假字“廠”為姓氏者,稱廠氏,簡筆即廠氏,但姓氏讀音作ān(ㄢ)。
得姓始祖
廣成子。
郡望堂號
郡望
丹陽郡:丹陽古稱潤州、丹楊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吞滅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有一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時期,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古城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今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堂號
丹陽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廠項眩:(公元1925~今),湖南長沙人。著名金屬材料專家。廠項眩畢業於清華大學,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廠項眩曾任鞍體檢驗室金相試驗班長、研究課長、技術工作隊長、鋼鐵研究所副所長、總工程師、金相熱處理教授級高級工活師,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瀋陽工業學院兼職教授,中國兵工學會金屬材料學會理事,美匡材料學會(ASM)會員兼熱處理分會創始會員,日本鋼鐵協會(ISIJ)會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首屆理事。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廠項眩是國內外金相熱處理暨金屬材料專業領域內的知名專家。
1947~1949年,廠項眩任清華大學金屬實驗室助教,全國解放前夕到鞍山鋼鐵公司,為恢復鞍鋼生產、提高鞍鋼產品質量、研製生產開發軍工鋼和低合金高強度鋼解決了大量技術難題。培養並輔導碩士、博士生十餘名,主持碩、博士論文答辯數十次。
1949~1952年,廠項眩建立了鞍鋼第一個金相熱處理實驗室。
1952~1954年,廠項眩在解剖日偽舊式鋼錠斷面的基礎上,改進並建立了鞍鋼優質鋼錠模系列,共設計了5301~5315型鋼錠及其配套保溫帽底板等。1951~1988年潛心從事軍工用鋼研究,為我國國防裝備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1961~1965研製的六○三裝甲板獲國家發明一等獎,1985年榮獲國家計委、科委、經委及國防工辦授予的國防軍工科研協作先進個人稱號,1988獲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獻身國防科技三十七年”榮譽獎章。廠項眩多年來參與組織低合金高強度鋼和微合金鋼的研究開發,被國家科委、冶金部授予“六五期間有突出貢獻專家學者”稱號,多次參加國家科委、計委、經委主持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1988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獲得“鞍鋼開工四十周年金牌獎”。低合金高強度鋼“六五、七五”攻關課題在廠項眩具體指導下取得顯著效果。1981~1997年共撰寫有關低合金及微合金鋼強化機理和控制軋制、控制冷卻學術論文數十篇,出席國際會議並擔任學術委員會負責人、分會主席、顧問十餘次。
廠項眩編譯(或主編)了大量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如《80年代合金鋼》、《1983年費城低合金鋼會議論文集》、《鋼鐵研究成果苔革》、《微合金化鋼現代進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