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清康熙年間,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龍(尚長榮飾)到任後,發現前任官員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謂“通海通 匪”的冤假錯案,使當地上萬平民鋃鐺入獄,乃至田園荒蕪、怨聲載道、社會動盪不安。
要改變現狀,必須重審舊案,開釋無辜,同時減輕民眾軍糧徭役的沉重負擔,促進生產發展。于成龍不顧自身安危,運用種種計謀,向駐節福建、權傾朝野的康親王(關棟天飾)坦誠進言,與驕橫偏執、心理陰暗的勒春(齊寶玉飾)、喀林(陳宇飾)等官僚周旋鬥法,拯婦孺老弱於水火,救受害無辜於囹圄,終於以其剛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儉樸的操守,感化了康親王及一應同僚,戰勝了重重困難,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于成龍再一次因政績卓著而升任直隸巡撫,依依難捨而躊躇滿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尚長榮 | 于成龍 | |
關棟天 | 康親王 | |
夏慧華 | 邢氏 | |
齊寶玉 | 勒春 | |
任廣平 | 山牛 | |
查思娜 | 翠妹 | |
王小磚 | 翠妹娘 | |
許錦根 | 鄧雨軒 | |
陳宇 | 喀林 | |
劉長江 | 阿福 | |
劉少軍 | 戈什哈 |
職員表
出品人 | 任仲倫、孫重亮 |
製作人 | 黎華 |
監製 | 許朋樂、單躍進 |
導演 | 鄭大聖 |
副導演(助理) | 蘇浩琦 |
編劇 | 梁波、戴英祿、黎中城、王涌石 |
攝影 | 王天麟、鍾鋮 |
配樂 | 高一鳴高一鳴 尤繼舜 龔國泰 潘國醒、尤繼舜、龔國泰 |
剪輯 | 陳曉紅、蔣愛萍 |
道具 | 袁林根、何旭峰、段青竹 |
美術設計 | 李濤、黎詠華 |
造型設計 | 翁麗君 |
服裝設計 | 張敏、周忠根、許晶晶 |
燈光 | 顧勇敏 |
錄音 | 葛偉家、吳本春、浦宏亮、秦明 |
劇務 | 白佳琦 |
場記 | 馬雲 |
布景師 | 秦楓 |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介紹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該片被列為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的獻禮影片 。
•由於拍攝戲曲電影困難較大,拍攝前上海電影製片廠找了很多導演,但無人應戰,鄭大聖是被找到的最後一個導演,為此,他認真考慮了十天才答應 。
•片中主演尚長榮是京劇花臉表演藝術家,曾連續七年在舞台上演繹“于成龍” 。
•編劇針對於成龍是山西人這一要素,用足筆墨,做足工夫,一桿旱菸袋、一口山西腔、一片思鄉情,該片所塑造的于成龍形象,時時處處都充滿濃濃的“醋味兒”,增添不少情趣和亮點 。
•琴師尤繼舜是上海京劇院京胡演奏家、京劇音樂家,該片是他第一次在大銀幕上展示琴技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獲獎者 |
2009年8月29日 | 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戲曲片 | 《廉吏于成龍》 |
2009年10月17日 | 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 | 《廉吏于成龍》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改編自同名京劇《廉吏于成龍》。
拍攝手法
為了突出影片虛實結合的寫意氛圍,片中時常會交替出現虛擬的戲劇舞台和真實的拍攝現場,這是導演鄭大聖在京劇與電影的時空之間摸索出的鏡頭語言,並且特別安排了尤繼舜這樣一個遊走在舞台與真實之間的“琴師”角色,從一個游離的剪影到一段淋漓盡致的演出,他的琴聲成了片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拍攝場地
片尾于成龍在一棵大榕樹下漸漸遠去的畫面是特別趕赴福建福州拍攝的,該片的美工在走遍了福建全境後,最終找到這樣一棵300年的大榕樹,樹下一條殘缺的古徑恰恰是明清期間福建通往北京的官道。
該片剛一開始,就以一段充滿山西地方色彩的唱詞,展現出一幅山西風俗人情畫,塑造了于成龍重情重意的性格特點。黃土窯、莜麥卷、老陳醋、高粱燒,揭示出十八年走南闖北的于成龍內心濃濃的思鄉之情。冬暖夏涼的黃土窯、於妻端來的老陳醋、富有山西民歌特色的唱腔,為觀眾們展現了一幅山西民俗的生活畫卷。
服裝設計
片中兩位主演的服裝都是舞台上的戲服,所有刺繡都是手工完成的,非常精緻考究。
影片評價
京劇電影《廉吏于成龍》故事發展合理合情,藝術效果生動感人,內容與形式貼合,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該片 對戲曲表演與電影語言的相互融合進行了突破性的嘗試,在充分尊重戲曲表演的誇張性、假定性與虛擬性的同時,實現了戲曲表演與電影技巧的巧妙融合。
把京劇《廉吏于成龍》搬上銀幕,極大地豐富了該劇目的傳播途徑,能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該片挖掘、梳理和利用歷史題材中的廉政元素,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播撒廉政的種子,建設廉政的森林,為觀眾奉獻上一道精神食糧和文化大餐,使廣大觀眾尤其是黨員幹部從中受到教育、獲得感悟,為推進廉政文化建設作出貢獻。(《文匯報》評)
從舞台到銀幕,《廉吏于成龍》的表現形式有了很大變化,但尚長榮與關棟天這對搭檔的默契合作依然緊緊抓住了觀眾的視線,同時對戲曲表演與電影語言的相互融合作了突破性嘗試。(《解放網-新聞晚報》評)
該片在拍攝手法上積極創新,把燈具和琴師的藝術空間和人物再現的歷史年代相結合。畫面構圖、人物特寫、服飾布光、情景調度、音樂融匯、外景隱喻等藝術手法上都有一定的創新,令人耳目一新。(《新民晚報》評)
該片穿越了時空隧道,傳遞著對正氣的稱頌和美德的褒獎,凝聚了弘揚正氣的精魂,蘊含著崇廉倡廉的心聲,人們在被藝術感染的同時,心靈也得到了淨化。(《解放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