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康霖生,清代磁州(今河北省磁縣。杜怡亭之《譚略》記為河南人,有誤。)人。順治十六年(1659年)考中進士,康熙九年(1670年)任即墨縣知縣,在任僅二年,即積勞成疾,沒於任所。其人其事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即墨的父母官數以千計,而大多數像夏夜天上的流星,一閃即逝,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清朝康熙年間即墨縣令康霖生卻卓爾不群,他不僅在當時受到即墨士民的敬仰,在縣境內為其修了兩座祠廟,四時奉祀;而於數百年後,其清正愛民之政績還被人們傳頌者。康霖生上任前即風聞,即墨衙署中之胥吏貪贓枉法,胡亂判案。因而到任後,故意不聞政事,放手讓衙中胥吏處理那些積案,而暗中觀察和查訪辦案中的作弊情形。待掌握了真憑實據後,便選擇吉日,拜印升堂,對胥吏們辦案中之舞弊情形一一揭露,並根據他們的罪過輕重,有的追贓,有的杖責,而對錯判之冤案,均予以重判,使冤案昭雪,惡人得懲,而對所改判案件之原委均瞭若指掌,秋毫不錯。吏胥們非常驚異,誤以為康縣令有神機妙算,從此不敢私下為非作歹。
當時的即墨有一對貧苦百姓十分有害的積弊,即“田歸大戶,賦責貧民”。久而久之,不僅使百姓貧者益貧,而且也為官府徵收田賦增加了難度。康霖生到任後,竭力剔除這種積弊,他制訂了“清丈法”,規定地主必須以署名木牌,插於自己的地頭,如不照辦,即將土地沒收為官田。然後組織人員對插以木牌之土地逐塊丈量,凡土地實有面積超出納糧面積者,除按實有面積徵收田賦外,另補納積年之陳欠。此法一實行,地主們只好乖乖地按畝納糧,少地或無地的貧苦百姓則相應的減輕了負擔,許多因賦稅負擔過重而流離他鄉的百姓,也紛紛返回故里。如此二年,積弊盡除。
當時的即墨東南鄉嶗山一帶,崗嶺迤邐,土地瘠薄,居民苦之。康霖生親臨其地,深入茅屋,與農民交談,爬山越嶺,實地勘察。經過一番調查後認為,嶗山一帶適宜種植花椒。於是便派人去到自己的老家--磁州,運來花椒種苗,並從家鄉請來長於種植椒樹之人,教授當地農民種植栽培花椒之法。從此,即墨各地開始栽植花椒,農民甚受其益。
康霖生曾說:“居官須有學問,學問深則處處盡心,自然事事妥貼。”其智審婆媳糾紛案,至今仍傳為佳話。農曆正月初一,康霖生外出行香,在街上聽到婆媳對罵,乃停轎召來詢問。老婆婆雙目失明,訴說媳婦不孝,過大年自己私下吃肉,卻讓婆婆吃菜。媳婦則極力表白不曾有這種事。康霖生聽後笑著說:“大年初一是喜慶的日子,何必為一口吃的爭執!”乃命衙役將婆媳帶回縣衙,自己坐於堂上,讓婆媳二人坐於堂前檐下,一面命人賞以熱酒,一面和顏悅色的勸解。等到媳婦面帶醉意時,康霖生便命衙役將媳婦掖起,於縣衙庭院中來回奔走,不一會,媳婦的酒性發作,捧腹大吐。所吐之物果然是肉。康霖生對媳婦虐待婆婆的行為嚴肅斥責,並好言安撫婆婆,讓其婆媳和解。
康霖生性格剛直,從不向上司獻媚。一次,一位上司派來的差官,因康縣令不給“好處費”,尋釁大鬧縣衙,康霖生怒不可遏,當即令捕快將其拘押。可惜這件事未等了結,康霖生即因病驟卒於任所。
康霖生死後,即墨士民對這位清正愛民的父母官非常懷念。分別於即墨城北之北斗庵,和縣東南四十里的華陰集東建造了兩座康公祠,四時奉祀。康熙四十九年,經禮部批准康霖生得入即墨名宦祠奉祀。夏四月,由馬神廟迎其牌位入名宦祠,是日,“四境父老,絡繹奔會,攜持幼稚,鹹拜於途,注主首頂,且歌且泣,殆不啻數萬人,通衢擁塞至不得行。”從日出開始,迎主的隊伍緩緩而行,從馬神廟至名宦祠不足兩公里的路程,由於一路上各鄉社和百姓的拜祭,一直到日落西山,才將其牌位迎入祠中。其時,仍有許多百姓“持壺漿、豚肩、祀廟門外”。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
一位封建時代的七品芝麻官,能受到百姓的如此愛戴,堪嘉,堪敬,堪為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