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系

1973年康寧祥等人創辦了《台灣政論》,從而聚集了一部分力量,民進黨成立初期,“康系”的力量足以和“新潮流系”相抗衡,但“美麗島系”壯大後,“康系”的力量也就逐漸衰弱下去,並且有一些成員也開始轉向別的派別,後隨著康本人走入李登輝的圈子,這一派系逐漸瓦解。 民進黨成立初期,受“高雄事件”牽連的黨外大老多數還在坐牢,或流落在海外,“美麗島系”被排除在民進黨領導核心之外,“新潮流系”占據主導地位,“康系”是“新潮流系”的最大牽制力量。 這樣,民進黨形成了五大派系共治的局面,五大派系分別為“美麗島系”、“新潮流系”、“台獨聯盟系”、“福利國連線”、“正義連線”,其中以“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最大,“美麗島系”長期把持主席職位,“新潮流系”則控制民進黨中央黨部。

概述

康系,民進黨早期派系, 是20世紀70年代以康寧祥為核心而形成的一股黨外山頭勢力,民進黨成立後,由於康系內聚力差,力量逐漸式微,成員紛紛轉投其他派系。1991年,康寧祥被李登輝攬入“國統會”後,便從民進黨中逐漸淡出,康系消失。
1973年康寧祥等人創辦了《台灣政論》,從而聚集了一部分力量,民進黨成立初期,“康系”的力量足以和“新潮流系”相抗衡,但“美麗島系”壯大後,“康系”的力量也就逐漸衰弱下去,並且有一些成員也開始轉向別的派別,後隨著康本人走入李登輝的圈子,這一派系逐漸瓦解。

演變

1983年後,台灣國民黨黨外形成了以康寧祥、費希平余陳月瑛黃煌雄等人為代表的溫和派,和以許榮淑為龍頭,包括林正杰、林濁水、林世煜、邱義仁、吳乃仁等黨外新生代在內的激進派。
後來,激進派發生了分裂,先是林正杰脫離激進派,並創辦《前進》周刊,被稱為“前進系”;後是邱義仁、吳乃仁等人創辦《新潮流》雜誌,被稱為“新潮流系”,以“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為班底;許榮淑、尤清及部分“高雄事件”受刑人家屬和辯護律師則成為“美麗島系”的一部分,以“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為班底。
民進黨成立後至1999年該黨推出“總統”候選人之前,民進黨的派系變化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新潮流系”與“康系”勢均力敵到“美麗島系”和“新潮流系”平分天下。
民進黨成立初期,受“高雄事件”牽連的黨外大老多數還在坐牢,或流落在海外,“美麗島系”被排除在民進黨領導核心之外,“新潮流系”占據主導地位,“康系”是“新潮流系”的最大牽制力量。但黃信介、張俊宏等人出獄後,重振“美麗島系”,並聯合各地公職人員、地方實力派及林正杰的“前進系”,取得了民進黨決策機構中執委與中常委半數以上的席位,與“新潮流系”平分秋色,相互之間“康系”開始衰退。至此,民進黨的權力結構與運作模式便進入了以黃信介、張俊宏、余陳月瑛和後來加入民進黨的許信等人為核心的“美麗島系”,與以邱義仁、吳乃仁、洪奇昌、盧修一(已故)等人為核心的“新潮流系”兩派長期相互對立的狀態。
第二階段派系走向多元化,五大派系共存。
進入90年代以後,長期在海外活動的“台獨聯盟”勢力轉到島內,融入民進黨之中,並與島內的“台獨聯盟”勢力結合,逐步發展成為一支以張燦鍙、陳唐山、郭倍宏、許世楷、李應元、郭倍宏、李勝雄、陳婉真等為代表的“台獨聯盟系”。而長期夾雜在“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之間、或依附於兩大派系的第三勢力,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在1992年底的“立委”選舉中,靠近“新潮流系”的姚嘉文、張俊雄、謝長廷等人成立了“福利國連線”,親“美麗島系”的陳水扁、余政憲、彭百顯等成立了“正義連線”,以林正杰為代表的“前進系”因林正杰退出民進黨而消失。這樣,民進黨形成了五大派系共治的局面,五大派系分別為“美麗島系”、“新潮流系”、“台獨聯盟系”、“福利國連線”、“正義連線”,其中以“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最大,“美麗島系”長期把持主席職位,“新潮流系”則控制民進黨中央黨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