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御碑

第五方碑是康熙題寫的詩文,第六方也是康熙御碑“?濟靈源”,印文是“康熙御筆之寶”,第七方碑是順治十三年(1656年)刻制的“游梁書院增科舉員額由詳”,此碑長約3米。 原來這幾方匾額是康熙皇帝為開封禹王廟、桐柏淮瀆廟、嵩山中嶽廟、開封游梁祠分別題寫的匾額,同時由官員送到河南“摹勒奉懸”。 這些碑刻的內容有三方與治水有關,說明康熙皇帝對治水這一關係國計民生大事的重視。

在開封一師(原文廟)院內西側有一碑廊,嵌有7方石碑,自東向西為4方康熙御碑,每方長約4米,寬1米,依次為“功存河洛”、“靈瀆安瀾”、“嵩高峻極”、“昌明仁義”。御碑周邊有陰刻雲龍紋飾,正中上方題“康熙御筆”並加蓋滿漢雙文巨影廣運之寶”。第五方碑是康熙題寫的詩文,第六方也是康熙御碑“?濟靈源”,印文是“康熙御筆之寶”,第七方碑是順治十三年(1656年)刻制的“游梁書院增科舉員額由詳”,此碑長約3米。
這幾方石碑原來嵌在一師後院一民房的牆上。筆者在1978年偶然發現,後披露報端,引起市有關部門重視,由市文物處撥款建一碑廊得以妥善保存。
至於這幾方康熙御碑的來歷,一直令我困惑不解,最近才終於揭開謎底。上周末我到禹王台遊覽,觀看四周?廊的石刻,過去只是欣賞書法,沒有認真閱讀內容。這次仔細一看,東廊由南向北第一方碑上寫道:“康熙歲次甲戌秋七月上遣官御書匾額四道至河南摹勒奉懸恭頌並序,嵩山宅五嶽之中,而淮流居四瀆之一,頌神禹者河洛為昭,景亞聖者游梁稱首。非遇文明之治,曷彰典禮之顱…上親?徠筆,對群臣而揮灑,頃刻霞飛展廣幅以紛披。”在西側廊上有一方與此相接寫得更為詳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秋七月上遣內閣中書穆東格……奉御書‘功存河洛’四大字為河南開封府禹王廟題額”。後面還有為題詞寫的頌詩。
原來這幾方匾額是康熙皇帝為開封禹王廟、桐柏淮瀆廟、嵩山中嶽廟、開封游梁祠分別題寫的匾額,同時由官員送到河南“摹勒奉懸”。“濟靈源”是另一時間為濟源的一個紀念治水的廟宇題寫的,一併刻成石碑保存在河南省文廟學宮作為紀念。
這些碑刻的內容有三方與治水有關,說明康熙皇帝對治水這一關係國計民生大事的重視。另兩方和倡導文明有關。這些碑刻書法藝術水平也頗高,筆勢雄健,不拘一格,與乾隆的儒雅風流的行草顯然不同,體現了康熙皇帝的宏偉氣魄,是值得珍存的歷史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