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主要景點有越王殿與越王台、清白泉、文種墓、唐宋名人摩崖題刻、飛翼樓、風雨亭、革命烈士紀念碑等。
越王台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區臥龍山東南麓,系後人為緬懷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復國雪恥而建,據《越絕書》記載:“越王台規模宏大,周六百二十步,柱長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宮有百戶,高丈二尺五寸。”後屢建屢毀。1939年,日軍軍機轟炸紹興,越王台被炸毀。1980年根據南宋嘉定十五年紹興知府汪綱所建越王台遺址重建越王台城樓。現今的越王台下部分為磚砌結構的越王台基座,系宋代建築遺址,基座中間有一高7米的拱形大門;上部分為宮殿式建築,現為“越國史跡陳列”廳,以圖片和實物將二千五百年前的越國歷史展示給大家。 越王台以條石砌台基,把舊磚保護在內。台上為五開間單檐歇山頂水泥仿木結構的樓台建築,上面懸掛沙孟海先生題寫的“越王台”匾。從越王台向西拾級而上,登臨府山主峰,上有望海亭,可飽覽越中風貌。 1939年3月,周恩來總理回紹興時,曾在越王台向各界代表發表抗日演說,還親筆寫下了“生聚教訓,甘年猶未為晚”的題辭。
越王殿
位於府山南部山坡的高處。殿依山而建,飛檐高牆,頗具氣派,又富有古樸典雅的民族特色。越王殿幾經興衰,抗日戰爭時期又一次被毀於日本飛機的轟炸,現有殿宇為1982年按原樣重建。與越王殿遙向對應的就是越王台。越王台是為紀念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而建,與越王殿同樣原因曾被毀,今日所見亭台是在原台基上新建。越王台主體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台基是一座拱形門洞的城牆,長11米,寬9米,高7米,常被當地政府和民間團體用於各種展覽活動。
越王殿與越王台之間有石板路與石台階相連線,兩邊有開闊地,常布置有各種花卉或盆景造型,其中兩座竹亭之內,被安置了柏木化石與松樹化石,已有億萬年的歷史。
清白泉
為北宋大文學家范仲淹知越州時的遺蹟,至今仍在越王殿下。宋寶元二年(1039年),范仲淹因遭貶黜,徙知越州,在越任職一年有餘。范在龍山時,發現山岩間有一廢井,井中有泉,使人清理之後名為“清白”。范仲淹將此冠以“清白”之名,非但取其顏色清澈,而且在當時賄賂成風的環境中以清白告誡自己。
文種墓
順著越王殿西側石板台階山路往上走,經過一座三角形的小息亭繼續往上約三十米,右側有一石板小叉路往西北,又二十多米可見文種墓。墓呈圓形,東北向。
文種,字少禽,楚國人,曾為越國大夫,是勾踐興越滅吳政策的主要制訂人。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安樂的人,范蠡深知勾踐為人,功成身退。文種自持滅吳後有功,不聽范蠡勸說,仍留在勾踐身旁為官,終遭勾踐猜忌,被賜劍自刎而亡,葬於龍山。文種與范蠡等均為越國的主要謀士,比諸葛亮早七百多年,傑出的智慧,對越國興旺的貢獻突出,在歷史上有一定地位。
唐宋石刻
順著文種墓前小路繼續向西北行走三十米左右,遇到石板路向西南往上折回,即可見摩崖題刻。自唐代開始,陸續有人在此崖壁題刻。保存較為完整的題刻是“動靜樂壽”四字,系紹興歷史上很有名氣的三江大閘水利工程建造者、紹興太守湯紹恩所作。
飛翼樓
經過摩崖題刻處繼續向上數十米,即可見飛翼樓,也即府山的最高點。建樓之本意是越軍為觀察吳國軍事動靜,如同現今的軍事瞭望哨。樓高15丈,是紹興城區內的最高點。樓周圍樹木蔥蘢,環境幽靜,是古城最佳的登高觀景處。
風雨亭
在府山的西南角,建成於1930年。山峰下清時為典史署,秋瑾被捕後曾被關押於此。亭在“文革”時遭到過破壞,1981年重修。亭兩邊石柱上刻有1916年孫中山蒞臨紹興時所撰的輓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周恩來櫻花林
1981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為增進中日友誼,把一批櫻花苗贈給鄧穎超。鄧穎超為紀念自己的親密戰友周恩來, 把這批櫻花苗轉贈給了周總理血脈之地,正宗故鄉——紹興市。
紹興市政府選址種在府山越王殿後,至今已經近30年了。
烈士墓地
府山南麓的烈士墓,紹興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953年4月,安葬著解放浙江渡海作戰和剿匪戰鬥中英勇獻身的60多位烈士屍骨。南向,條石砌築,長方形,長5.35米,寬11.8米,高0.95米,上覆封土,墓前青磚牆正中嵌青石碑一塊,橫1.75米,高0.80米。墓前的烈士紀念碑建於1959年,高10.5米,碑座5層,方形,邊長4.5米,四周設石欄桿。碑正面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右為"浩氣長存",左為"萬古流芳"大字,碑陰鐫烈士的英勇業績。80年代,在府山的整修和建設中,增設了櫻花園、盆景園和紫翠亭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