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基本信息]

底片[基本信息]

底片又譯作菲林(film的音譯)。現今廣泛套用的底片是將鹵化銀塗抹在乙酸片基上,當有光線照射到鹵化銀上時,鹵化銀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後固定於片基,成為我們常見到黑白負片。彩色負片則塗抹了三層鹵化銀以表現三原色。除了負片之外還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在PCB術語中,底片的意思常指的是黑白底片而言。至於棕色的“偶氮片”(Diazo Film)則另用 Phototool 以名之。PCB 所用的底片可分為“原始底片”Master Artwork 以及翻照後的“工作底片”Working Artwork 等。

底片感光度(ISO) 指的是國際照明組織的數據,底片ASA指的是美國標準協會的縮寫,ISO跟ASA指的都是一樣的數據。

膠捲以感光速度來分別,由最低速之ISO 25度至高速之ISO 3600。

膠捲以片幅大小來分別有常用的120型(大底片)、135型(最常用)、110型等,還有另外為拍攝廣告或大型海報而設的諸如8"X10"大幅底片。

膠捲以感光類型來分的則有黑白膠捲、彩色膠捲、紅外線膠捲等。

分類

片幅大小

有常用的120型(中底片)、135型(最常用,底片寬 35mm)、110型(小型匣式)等,還有另外為拍攝廣告或大型海報而設的諸如4"x5"或8"x10"大幅底片。

60年代以前,常用的底片規格是120型。此後由於鏡頭生產技術的發展,中下價135照相機鏡頭質量大大提高,135型底片開始普及。直至70年代彩色攝影技術成熟,全自動的135彩色沖片曬相機充斥市面,120型底片正式被取代。

感光類型

有黑白底片、彩色底片、紅外線底片及X光底片等。而彩色底片因應不同的光源色溫,又分為日光片與燈光片,若用燈光片拍攝日光下的景物,則相片色調會偏藍,反之則偏黃。

包裝方式

又可分為軟片和硬片。製成長條卷狀的軟片又稱膠捲。 120型膠捲可以拍攝12張6x6,俗稱2吋半的底片。用一條較長的不透光紙捲起,一頭插在鐵片做的軸心上。紙向裡面黑色,向外黃色 (也有粉紅色綠色),印有1到12字樣。照相機後背有小窗孔,擰轉卷片把手或卷片鈕,看到號碼對正窗孔就是到了預定位置。 135型膠捲可以拍攝36張俗稱1吋的底片。片基上打有齒孔(見圖),相機內有齒輪勾住齒孔,拍攝時擰轉把手過片。

尺寸

毫米(8mm):8毫米是最窄小尺寸的底片。1932年問世,用於拍攝業餘及家庭影片,由於底片及沖片成本低廉,許多前衛及地下電影也愛用8毫米寬電影底片。自1960年代中期起,8毫米寬的電影底片逐漸為超8毫米電影底片所取代。

@超8毫米(Super 8):於1965年問世,8毫米寬,但是品質較標準8毫米尺寸佳,畫面也較大,現已大量取代8毫米底片。最常用於教育、行銷、工業培訓及家庭電影領域,亦為原創相機底片及16厘米底片原作的縮小沖印。

@16毫米(16mm):寬度為16毫米的底片。在無聲電影裡,16毫米底片兩邊都有排孔;而有聲電影則只有一面排孔,另一面則作為音軌。這類底片於1923年引進業餘者市場,並逐漸發展成為非針對一般戲院上映之家庭電影製片者的常用媒材。這類尺寸的底片多用於獨立短片、紀錄片及教育性用途影片。[2]

超16毫米(Super 16mm):1971年問世,超16毫米電影底片的畫面比標準16毫米電影底片大40-46%。由於成本較便宜,超16毫米影片時常被放大至35厘米以便在電影院播放。

@35毫米(35mm):寬度為35毫米,每個畫格每面有4個排孔,一呎由16個畫格組成。這種底片從電影發展最早期開始,即是專業電影攝製的標準尺寸底片。

@65毫米(65mm):65毫米寬,兩面皆有底片鏈輪定位孔。通常為了電影院上映而轉換成70毫米投影片。

@70毫米(70mm):70毫米寬,兩面皆有底片鏈輪定位孔。利用35毫米或65毫米底片所拍攝的電影,可轉換放大成70毫米寬底片,以便在電影院寬螢幕播放及發行。

發展

美國電影業的發達,刺激感光材料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美國感光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底片的名牌有美國柯達(Kodak),歐洲愛克發(Agfa)和日本的富士(Fuji)。

中國的國產照相材料工業始於40年代。南洋歸國華僑在創辦廣東汕頭公元照相材料廠,生產公元牌黑白膠片膠捲和相紙。此後上海,保定也生產黑白照相材料。

中國的彩色攝影技術研發起步太晚,70年代保定開始試產彩色膠捲。由於質量太差,又缺乏配套的照相機和沖曬機工業支持,喪失生存空間。80年代中期,外國彩色照相材料大舉進入中國,雄霸中國市場20多年.中國的照相材料工業完全衰敗.

到了21世紀,電腦科技的突飛猛進和ccd的發明促使數字成像技術日益普及,也促使感光化學工業的徹底沒落.

今天,採用底片攝影的人已經不多了,雖然底片有其無可取代的優點,例如135底片面積就比多數數位相機感光板(數字介質)大,如果要製作大幅照片,仍然是用底片較佳,另外底片圖像層次感較強、色彩自然(模擬產生的色彩)、圖質細膩(像素高)、寬容度大(容易保留亮部或暗部細節)等,其成象質素較數位相機為佳。尤其在光線暗的情況下,會需要長時間曝光拍攝,或在沖洗底片時作增感顯影(提高顯影液濃度或拉長顯影時間),例如Kodak Tri-X 400增感顯影至iso 1600,甚至Kodak T-max p3200增感顯影至iso 6400也有不錯的畫質,然而長時間曝光在數碼攝影上會產生大量噪點,因此有部分攝影師仍堅持使用底片拍攝。

雖然用底片拍攝能製作素質高的相片,但是需要熟習暗房技巧,一般來說快衝印店難以充分發揮底片的優點,所以用底片攝影者最好親自沖印相片,例如可以在印放相片的時候實行分區曝光,自行調整相片反差及裁剪,另外也因為黑白沖印所用的藥水毒性遠較彩色沖印低,並且沖印過程較簡單,所以很多人在黑白暗房作手工沖印,彩色底片多數用自動沖印機器來避免接觸彩色沖印的藥水,不過手工沖印的素質比自動沖印機器佳。

數碼攝影在成像、存儲、傳送、收藏和檢索等方面,有底片攝影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接收者可以通過網路看到千里外鏡頭內的現場.一火柴盒存儲器存儲的相片,用膠片足夠堆積一間房。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底片市場逐年萎縮,但是由於底片數位化的存在,加之底片攝影在大畫幅攝影領域的優勢,以及底片獨特的“發色”(指底片更加逼真的顏色),底片攝影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與數碼攝影處於共存狀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