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解放後,幸必澤歷任中共遵義地委青委委員兼遵義市民主青年聯合會主任,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遵義地委執委、部長,中共赤水縣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遵義市勞動局副局長、局長,中共遵義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統戰部部長兼地區對台辦主任;政協貴州省委員會遵義地區聯絡處副主任,貴州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黨組成員、機關黨支部書記等。
主要事跡
5 歲啟蒙, 12 歲以前均隨父讀書,讀過四書左傳、唐宋詩詞等中國傳文史書籍;同時看了大量新舊小說,從《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古典名著到魯迅、茅盾、巴金、高爾基等中外作家作品,從一知半解到步有所領會,受益很多。從國小六年級升國中到高中畢業,在保持學習績優異的同時,廣泛讀課外書,受進步教師 ( 其中有些是共產黨員 ) 的指導,對現實社會感受提高。特別在貴陽三年,閱讀了一些馬列、毛澤東的著作和大批進步書刊,從而接觸地下黨並參加實際活動。
1949 年 3 月,奉省工委派遣去遵義開展工作。先後在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和國民黨中下級軍官中開展青運、學運和兵運活動,組建黨的秘密外圍組織曙光社和川黔邊區縱隊 ( 簡稱邊縱 ) 。在解放大西南戰役開始後,根據省工委的部署和二野的指示,針對國民黨的應變破壞計畫全面組織護城、護廠、護校。同時爭取一批敵軍警首腦和地方勢力頭面人物秘密義,從事各種有利解放的工作。並派人遠出湄潭方向迎接解放軍。遵義解放前夕 ( 1949 年 11 月 20 日 ) ,為確保遵義完整解放,邊縱決定進占市巨,控制局勢,保護城市,安定人心,防止破壞。入夜,率部在市中心建立了令部,趕跑企圖搶劫破壞工廠的國民黨部隊。天明時出安民布告,派員封存重要工廠、銀行資財並派兵警衛,使革命歷史文化名城遵義完整無損到人民手中。邊縱以一個美機械化營 ( 官兵多是四川人 ) 和大批糧食、鹽、彈藥支援解放大軍入川作戰,設法保護了遵義至重慶的道路橋樑不遭破壞,便於解放大軍神速進兵四川。解放後,提出撤消邊縱番號,統一在主力部隊和地委、軍分區領導下工作。經組織決定:曙光社社員全部轉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員,邊縱部隊編為解放軍四個營和三個縣大隊。
50 年代初,到湄潭、赤水等地參加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運用深入調查研究的材料,寫了許多新聞通訊、專題報導在《新黔日報》 ( 現《貴州報》 ) 上發表,有的文章成為內部研討的資料,貴州人民出版社並為之出了單行本《一個高山村互助組的成長》。 1955 年肅反運動中被逮捕,一年後釋放,平反道歉。 1957 年反右中被錯劃為右派,農場勞動一年多後摘掉“帽子”,工作一段時間後回機關。 1961 年調遵義市勞動局管理勞動保護工作,走遍各廠礦企業單位的車間、井下、礦山、道路,研究當時傷亡事故頻繁,有毒有害物質影響工人健康的情況和對策,堅決貫徹實施國家規章,有計畫地分期分批培訓鍋爐、爆破、電工、焊工、起重、駕駛等特殊工種工人,經常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基本消除了特大、重大傷亡事故,得上級表揚。
“文化大革命”中又被衝擊,關押一年多後無罪釋放。
主要成就
1979 年後,中共貴州省委發文為地下黨、游擊隊和曙光社平反,中共中央組織部 (84)22 號檔案明確曙光社是解放戰爭時期黨在白區建立的由進步青年組成的秘密外圍組織。 1981 年回中共遵義地委任職。 1983 年主持遵義地委舉辦的政工幹部學習班,貫徹中央改革開放精神,培養骨幹,撰寫《政工幹部業務知識講義》並講授。在處理落實政策問題時,敢為知識分子和受冤屈的人平反。處理大案,不避權貴。 1987 年調任省文史館副館長,分管行政、財務、基建等,任勞任怨,多方籌措經費,保障館的各項活動開支,並增加車輛、圖書等必要設施。衝破各種干擾修成辦公大樓和宿舍。反腐倡廉,敢於真乾,不怕報復。坎坷半生無怨無尤,功過得失淡然處之。以:“常覺胸中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 ( 清·王漁洋句 ) 為座右銘。離休後數次赴歐美遊歷,寫有《北征草》散文、遊記。其它著作有:《回憶解放前遵義的地下鬥爭》、《愛國之心,報國之路》、《歷史的反思》、《必澤詩文存稿選》,編著有《曙光在前》紀念文集等。 1991 年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