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頭山組

地層名稱:平頭山組

地層名稱(英文):Pingtoushan Fm

階代碼:Jx

地區代碼1:4

地區代碼1:0

命名:

1968年甘肅省地質局區測二隊命名。命名剖面位於甘肅肅北蒙古族治縣馬鬃山主峰以西65km 之平頭山(96 22′E,41 32′N)。

沿革:

修澤雷等(1964)將分布於北山地區以碳酸鹽岩為主的地層命名為圓藻山群,歸“震旦系中統”。甘肅省區測二隊(1968),根據疊層石資料,將該群對比為薊縣系,改稱平頭山群,劃分下、中、上三個岩組。沈秉凱(1974)公開發表上述劃分和命名後,廣為引用。1980年甘肅省區調二隊在該群上岩組發現疊層石(Aldania,Linella,Gymnosolen和Inzeria等群),遂將上岩組劃歸青白口系(命名為大豁落山群),原中、下岩組仍為薊縣系平頭山群,重新劃分為上、下二亞群。甘肅省地礦局(1989)沿用上述劃分和命名,僅改劃為上、下二岩組。甘肅省地礦局地層清理組(1993)將下岩組改稱平頭山組,與薊縣系對比;上岩組稱野馬街組,歸青白口系。

特徵:

為一套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建造。按岩性特徵可劃分上、中、下三部。下部:灰-灰黑色含燧石結核、條帶白雲岩,富含疊層石Conophyton indigestum, C nodosum,Jacutophyton f,, kussiella f., Baicalia cf. Rara等;中部:灰白色鈣質石英砂岩、竹葉狀灰岩和鮞狀灰岩,砂岩具交錯層及波痕,含疊層石Baicalia f.等及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sp., Pterospermopsis sp., Brochopsophosphaera sp.等;上部:灰色薄層狀細晶灰岩夾白雲岩,含疊層石Giganstraticonnus regularis,Anabaria f,, Scopulimorpha f.等。底部與下伏長城系古硐井群呈假整合接觸,區域上多為整合接觸,個別地段可見不整合接觸。總厚度約3000m。該群主要分布於甘肅羅雅楚山、平頭山、雙鷹山、小馬鬃山、大豁落山等地。橫向上,岩性較穩定,但厚度變化較大,內蒙古額濟納旗望旭山西南,厚4164m,碎屑岩增多;甘肅金塔縣大紅山及新疆穹塔格一帶,以含疊層石白雲岩為主,厚僅1000m。

備考:

該組為薊縣系—青白口系圓藻山群下部地層。

編撰者:張鵬遠

作者1:修澤雷

年份1:1964

作者2:甘肅省地質礦產局

年份2:1989

系名:中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