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讀音
拼音:píng dàn
基本解釋
1.[flat;prosaic]∶人的品性渾厚淡泊
性貴平淡
2.[ordinary;insipid]∶平常;沒有曲折。
平淡無奇
3.[bald]∶特指詩文、書畫風格自然而不加雕琢。
主題愈是富於詩意,表現得愈平淡或者至少是愈簡略。
引證解釋
亦作“ 平澹 ”。
1.謂人的品性渾厚淡泊。
三國 魏劉劭《人物誌·九徵》:“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
《晉書·郗鑒傳》:“ 彥輔 道韻平淡,體識沖粹,處傾危之朝,不可得而親疏。”
宋王鞏《王氏談錄·性貴平淡》:“公言人性貴平淡,若加以識器,即所謂宰輔器也。”
明張居正《雜著》:“故人之才性,以平淡為上。”
明李東陽《書米南宮真跡後》:“ 米 稱顏柳挑踢,用意太過,無平淡天成之趣。”
清劉熙載《藝概·詩概》:“平澹天真,於五言為宜。”
秦牧《藝海拾貝·<茅台、花雕瓶子>》:“大抵本領高強,作品寓意深厚,耐人尋味的畫家,才敢於在畫幅上蕭疏平淡地僅僅畫上一點東西,而留下很多的空白。”
2. 平常;沒有曲折。
唐韓愈《送無本師歸范陽》詩:“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澹。”
宋文天祥《跋胡琴牕詩卷》:“或謂游吾山如讀 少陵 詩,平淡奇崛,無所不有。”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百年心事歸平淡,刪盡蛾眉《惜誓》文。”
陸蠡《私塾師》:“目-前簡直是歸隱了,沒有訪問,沒有通訊,我過著平淡而寂寞的日子。”
3. 特指詩文、書畫風格自然而不事雕琢。
文學語言
平淡是詩詞等文學作品創作的風格之一,意指是少用辭藻、務求清真的風格形態。平淡的作品,其特點是單純通俗,質補沖淡,給人平時而悠遠的感受。
如陶淵明《飲酒》第五首中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句句都很平淡。平淡,並非平淡無味,而是於平淡中蘊含著深意。
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說,陶淵明的詩“平淡有思致”,就是說表面平淡而記憶體深意。所以說,平淡並不容易做到。梅饒臣在想寫平淡詩的時候,才覺得平淡不易,在《贈杜挺之》中寫道:“作詩無古今,欲造平淡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