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平海赤哆灣媽祖宮座落在平海灣東側的劍山、赤哆灣畔,俗稱“赤哆宮”。赤哆宮坐西朝東,面向台灣海峽,與台灣遙遙相望。
平海赤哆媽祖宮赤哆灣媽祖宮始建於宋熙寧八年(1076年)。據傳明末屢遭倭寇的焚毀,直至康熙二十二年復界後才得以重建,並幾經重修至今。現在的媽祖宮為上個世紀90年代末重建,和天后宮相比,赤哆宮顯得樸素無華,也沒有那么多的講究。幾十級的石板台階,從赤哆灣沙灘上筆直地斜伸到劍山山腰,台階旁綠樹蔥蘢,花團錦簇。石階上,是一寬闊平整的大石埕,埕四周用光潤溜滑得青石欄桿圍砌,典雅精緻的古廟就坐落在石埕西邊。宮為五間廂。中為正殿,殿門前兩根方形青石柱,兩邊廂房。正殿大門上,一塊黑色大理石上刻“媽祖宮”三個白色大字。大門兩邊外牆上,油亮的白色瓷磚上繪著“八仙過海”,壁畫神像惟妙惟肖,逼真傳神,圖像色澤皆美,可見畫技之精湛。北邊新建三間紅色磚瓦房。
歷史沿革
平海赤哆媽祖宮全景據傳赤哆宮始建的時候就“宮小簡陋,神祀特靈”。傳說元末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前,曾在媽祖宮前、赤哆灣畔臨海的沙埕上,進行演兵練武。北伐溫州城時,朱元璋曾奉請媽祖神像隨駕,為攻打溫州的朱軍保駕護航,後又成功攻克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為了加強海防在平海設衛建城以後,欽敕閩省總督江夏侯周德興委派衛指揮長呂謙“修宮重塑金身”,並親筆題寫了“媽祖宮”三個字。嘉靖三十四年(1554年),媽祖宮遭倭寇焚毀。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復界,背井離鄉的平海鄉民重返家園,重建“媽祖宮”。光緒二十四年(1865年)瘟疫橫行,民不聊生。有些鄉民到媽祖宮求救,媽祖顯靈,驅疫濟世,瘟疫得到控制。次年,死裡逃生的平海鄉民感念媽祖再造恩德再次重修赤哆宮。近年又再次修整,令古廟重新煥發光彩。這些傳聞使玲瓏古樸的媽祖宮多了幾分靈異神秘的色彩。
現在,臨海而建的赤哆灣媽祖宮和宮前那一大片曾經擔任演兵重任的開闊場地,刀光劍影和鼓角爭鳴的場面已經蕩然無存,只有陣陣海風送來海邊漁民的歡聲笑語和夏日裡戲浪頑童的嬉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