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該書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語言風格入手,輯錄了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至2014年5月,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中富有特色的引文引言,並對其語源、語義、思想意蘊、理論價值以及社會反響等進行了扼要闡釋,是一本學習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通俗理論讀本。
解讀
語言的力量,不遜於千軍萬馬。在當今中國,習近平所提出的“打老虎,拍蒼蠅”、“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等理念,婦孺皆知。在《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書中,類似生動深刻的“習大大語錄”,被分別收入“開篇”、“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語篇”、“詩文引用篇”4個部分,共70個詞條。
“中國夢”是全書的開篇詞條。這是習近平在2012年11月29日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一個用語,一經提出便為全社會所熱議。習近平的論述,從人皆有之的“夢”入手,讓老百姓對抽象的民族使命有了具體的代入感:“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
習近平常用打比方、講故事的方式闡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話、大實話等俗文俚語來釋疑解惑,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來提綱挈領、縱橫捭闔。對老百姓來說,《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中那些“高大上”的治國施政理念,恰恰最“接地氣”:
如,習近平於2013年年底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談到糧食安全問題時這樣說:“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書中評論,習近平借用“飯碗”這一最普通的詞語,旨在說明,“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保證糧食安全是極其重要的,儘管我們已連續多年取得糧食生產大豐收,但越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越不能麻痹大意……糧食安全是中國穩定與發展的‘壓艙石’。”
如,談及小康社會時,習近平認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書中加以論述道,習近平引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俗語,既有對鄧小平“三步走”戰略思想的歷史繼承性,又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即,我們看“小康”,不僅要看經濟總量,而且要看生活質量;不僅要看“做大蛋糕”,而且要看“分好蛋糕”;不僅要看平均數,還要看大多數。“習近平曾經在農村基層當過支部書記,非常了解中國農村的情況,在他心裡一直裝著農民和農村的問題。只有老鄉們都過上小康的日子,才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又如,關於生態與經濟的相互關係,習近平於2013年9月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時曾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書中闡述道,習近平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係,比喻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兩者之間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支撐、相互轉化的。習近平曾說:“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從根本上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從傳統的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
再如,習近平對廣大黨員幹部發出了“本領恐慌”的警告。在2013年3月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說:“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誠願望,也有幹勁,但缺乏新形勢下做好工作的本領……結果是雖然做了工作,有時做得還很辛苦,但不是不對路子,就是事與願違,甚至搞出一些南轅北轍的事情來。這就叫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
書中寫道:“‘新辦法不會用’,是無智;‘老辦法不管用’,是無謀;‘硬辦法不敢用’,是無信;‘軟辦法不頂用’,是無能。為官若如此,必將貽害一方,禍國殃民。習近平引用百姓耳熟能詳的俗語來提出黨員幹部‘本領恐慌’的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編者進一步闡釋道,世界正處在一個以變革、創新、發展、多元為顯著特徵的時代;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呈現一系列階段性特徵,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湧現,中國共產黨正面臨複雜嚴峻的執政考驗。共產黨員不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就難以完成黨員幹部肩負的歷史責任,甚至難以在這個時代立足。
習近平還經常引用一些古典詩詞來闡述他的治國理念,如“治大國如烹小鮮”、“尚賢者,政之本也”。他用“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來強調幹部學習關乎黨和國家的命運;用“虛談廢務”來強調理論聯繫實際的工作作風;用“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來描述亞太共同的發展未來;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來體現中國堅持推動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合共進的態度……書中指出,習近平在各種場合大量引用名句,也是在向國內外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激發人們對經典的興趣與關注。
該書名為《平易近人》匠心獨具:它既出自成語,又與習近平的工作作風和講話風格相貼切,且成語中的兩個字和習近平的名字一致,非常吸引讀者眼球。該書出版方、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社長韓建民表示,“習近平的講話看似樸實無華,卻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因此將該書的副書名定為 ‘習近平的語言力量’。”
書中在解讀每個詞條時,除了對詞條本身的語境和來龍去脈進行闡釋之外,更著力於挖掘詞條背後所蘊含的智慧。該書主編、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錫喜認為,這些智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實現中國夢的自信;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堅守;三是對老百姓關注問題的直面。正是這樣的智慧,讓語言在通俗易懂之外,更體現出力量。
“這本書力求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把工夫下在展現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上面。這背後,揭示出的是習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戰略思維,以及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傳承,還有直面問題和困難的勇氣,讓讀者能夠感受到習近平對實現中國夢的自信,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代中國未來的發展。”陳錫喜說。
策划過程
韓建民透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在組織策劃該書時,發揚“釘子精神”,力爭推出精品。該書從2014年3月開始策劃,5月底成稿,初稿寫成後,聘請多位思想理論學者、語言文字專家對書稿進行審讀、修改,校樣達12次之多。該書英文版出版工作也已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