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台灣得勝圖

《平定台灣得勝圖》,描繪了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平定台灣戰役的戰爭場面。12幅圖依次為:大埔林之戰、進攻斗六門、攻克斗六門、攻克大里杙賊巢、功剿小半天山、枋寮之戰、生擒逆首林爽文、集集埔之戰、大武壠之戰、生擒莊大田、渡海凱旋、凱旋賜宴。

平定台灣得勝圖

《平定台灣得勝圖[1]》,清楊大章、賈全、謝遂、莊豫德、黎明、姚文翰等繪,清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1788—1790)內府銅版印本。冊頁裝1函,圖版12幅。縱50.5cm,橫87.4cm。圖上端有乾隆皇帝御筆詩文。《平定台灣得勝圖》描繪了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平定台灣戰役的戰爭場面。12幅圖依次為:大埔林之戰、進攻斗六門、攻克斗六門、攻克大里杙賊巢、功剿小半天山、枋寮之戰、生擒逆首林爽文、集集埔之戰、大武壠之戰、生擒莊大田、渡海凱旋、凱旋賜宴。台灣歷來為中國領土,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屏障。清雍正年間設巡台御史,旋改兵備道。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等率眾抗清,連克彰化、諸羅、淡水(今屬新竹)諸城,於彰化建立大盟主府,自稱盟主大元帥,建元順天,改乾隆五十一年為天運丙午年,設官分職。閩浙總督常青征剿不力,株守群城。乾隆帝改派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為統帥,一等超勇侯海蘭察為參贊大臣,調兵6萬進攻,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初鎮壓了義軍,捕獲林爽文等首領,同時頒布《清查台灣積弊酌籌善後事宜》章程16條,以嚴明台灣吏治,加強管理,從此,清廷對台灣的統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平定台灣得勝圖》整體處理欠佳,情節不緊湊,有拼湊感。各種人物與景物造型較為單一,呈現概念化、程式化的特點。但其作為清代銅版畫戰圖這種特殊藝術形式的代表作品之一,對於藝術史的研究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