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聞名於世的澄江動物群,主要埋藏在澄江境內撫仙湖東岸的山地丘陵區。距省會昆明63公里,距澂江縣城11公里。經十多年的採集和發掘,埋藏面積約為18平方公里。帽天山、馬鞍山、囉哩山、大坡頭等地為澄江動物群的集中區域。由於澄江動物群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動物化石寶庫,被國際古生物學界譽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澄江已被譽為"世界古生物聖地"。1997年5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劃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11月又被中共雲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3月還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全球地質遺址預選名錄〉"代表地球的主要歷史階段,並包括生命紀錄的突出模式"。
澄江動物群是中國科學院原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侯先光,於1984年7月在澄江帽天山西坡首先發現的。繼後,我國南京、西安、昆明、北京等地的古生物學家先後對澄江動物群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採集。經過17年來對已採到的達三萬餘塊澄江動物化石進行了多學科綜合性研究後,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果。澄江動物群主要由多門類的無脊椎動物化石組成,門類相當豐富,保存非常精美,發現的動物群達40多個門類,180餘種動物,其中不僅有大量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腕足動物、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而且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珍稀動物,以及形形色色的形態奇特,現在還難以歸入任何已知動物門的化石。
同時,澄江動物群的發現和研究證明,從低等的海綿動物到高等脊索動物,幾乎所有的現存動物門,還有許多現在已經滅絕的動物類群,都可以在澄江動物群中找到它們各自的代表。因此,澄江動物群對研究寒武紀早期動物的解剖構造、功能形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埋藏條件和保存方式提供了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可靠依據。
現狀
澄江動物群發現至今,經過我國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或跨國研究,成果豐碩,已在國內外著名的刊物發表科學論文130餘篇,研究專著十餘部。為適應紛至沓來的青少年和普通大眾了解澄江動物群,澄江動物化石辦公室與北京自然博物館還曾共同編著普及讀物〈遠古生命探秘〉,但已被參觀者購完。現根據參觀者的要求,由澄江動物化石辦公室組織專業人員深入采寫,又編印了〈澄江動物群——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小冊子重點介紹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澄江動物群的成果,澄江動物群發現的重大意義及詳細介紹澄江動物群的屬種,讓參觀、考察者從中了解澄江動物群從發現至今的概貌。
由於前期準備起步早、工作紮實有效,各級黨委、政府重視帽天山動物化石群周邊環境保護和治理,特別是澄江動物化石群具備的巨大科研價值和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該化石群保護地完全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化石自然遺產新定的10項評價標準,澄江動物化石群保護地申遺已具備條件。
澄江動物化石群是代表寒武紀地球生物演化歷史的動物化石群,包含了現今各門類動物遠祖的代表,是寒武紀大爆發理論的實證,對達爾文漸變進化論提出了重要修正,化石產地帽天山被譽為“古生物的聖地”。保護地附近新發現恐龍化石遺址擴展了澄江動物化石群遺址的生命史內涵。澄江動物化石群諸多研究成果廣泛刊載於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科學》等刊物上,並編入多種教科書和百科全書,包括《時代周刊》在內的世界各大主流媒體對此廣為宣傳報導。
據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定了10項申遺標準,這些標準是:該遺址是否包含跨越較長地質歷史的化石?該遺址物種多樣性是否豐富?該遺址是否是化石研究的 “模式產地”?是否有其他可以代替的地區?即是否存在能夠在時間、空間方面對理解整個“歷史”有所幫助的類似遺址?該遺址是否使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從而對地球生命的理解產生重要貢獻的唯一或主要地點?該遺址正進行的發掘前景如何?該遺址的國際關注程度如何?該遺址是否還伴有其他自然價值特徵——如景觀、地貌、植被?該遺址產出的化石標本的保存狀態如何?該遺址產出的化石是否能對現代的生物類別或群落的保存狀態提供解釋?按照專家、學者的評價,澄江動物化石群保護地完全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化石自然遺產新定的10項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