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常青,男,1957年8月13日生於西安。
1975年西安交通大學附中畢業
1982年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工學學士
1987年中國科學院科學史碩士
1975-1987年,做過技工、美工、助理建築師(西安)和實習研究員(北京)
1991年東南大學工學博士
1991年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後、副教授
1994年晉升為教授,1999年起任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
1995年起先後任建築系副系主任和系主任
1999年被邀為美國夏威夷大學客座教授
2005年被聘為瑞士蘇黎世高工(ETH)建築系國際評估委員
2009年被選為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士(Hon. FAIA)
主要學術兼職: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建築歷史學術委員會副主委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歷史分會理事
上海市政府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
上海市建築學會理事,歷史建築保護專業委員會主任
主要業績
20世紀80年代中後至90年代中,赴絲綢之路沿線考察歷史建築,在中外建築比較研究方面取得成績,對中國建築歷史研究有所拓展,部分成果在世紀之交的《中國建築藝術史》(文物出版社)、五卷集《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等大型學術出版物中均有反映。所撰著《中華文化通志-科技典-建築志》一書作為百卷學術工程之一,榮獲1999年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最高獎。90年代中以來,在舊區改造、歷史環境保護和城鄉發展關係的探索中,先後主持完成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主持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重大項目。這些研究將理論套用於實踐,在歷史風土環境保護與再生項目中,取得了一系列受到學界和業界矚目的研究和設計成果,先後主持完成上海外灘源、南京路外灘段、外灘九號、豫園方浜中路、東外灘等項目,及廣東、浙江、江西、西藏、新疆等地的歷史環境再生項目,獲國際、國內多個研究和設計獎項。
多年來,在常青指導的學位論文中,結合古代建築史及風土建築,和近代建築史及歷史建築兩大系列研究,反映了同濟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的“五重”:重理論、重“活著的”歷史、重實證、重地域風土、重中外比較。迄今已有10篇博士學位論文先後被評為同濟大學或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並大多被具較高學術聲譽的“博士文庫”(東南大學出版社)選中出版。
1995年以來,常青長期參與或主持了同濟建築系整體教學改革及課程系列更新,所授課程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獎(2001、2005),上海市精品課程(2004)及國家精品課程稱號(2008)。2003年領銜創辦我國建築院系中第一個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2007年獲上海市高校第三屆教學名師獎。
代表性論文與出版物
1、建築歷史與理論
1)舊改中的上海建築及其都市歷史語境,《建築學報》,2009-10
2)建築學的人類學視野,《建築師》,2008-06,被收入《建築理論的多維視野》,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
3)從建築文化看上海城市精神-黃浦江畔的建築對話,《建築學報》,2003-12
4)由堅固、適用、美觀想到的。。。,《建築學報》,2004-07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論大型公共建築工程建設-問題與建議》收錄,中國建工出版社,2006
5)話說建築史,《名師論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
6)世紀末的中國建築史研究,《建築師》,第69期
7)大師的神傳,《劉敦楨紀念文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
8)從絲綢之路看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建築師》,第67期
9)上海城市景觀可持續發展芻議,《時代建築》,1996-02
10)中印建築姻緣-東方建築宇宙圖案的趨同性及古今意義,《空間雜誌》(台),1994-12
11)Early Timber Architecture in China,《Journal of Indian Architects》,1993-04
12)人類習俗與當代建築思潮,《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09,Vol.21.No.03
13)建築人類學發凡,《建築學報》,1992-05
14)元明磚石拱頂建築的嬗變,《自然科學史研究》,1993-12
15)兩漢磚石拱頂建築探源,《自然科學史研究》,1991-03
16)《中華文化通志-科技典-建築志》(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7)《西域文明與華夏建築的變遷》(撰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18)中國與西域建築文化姻緣,《中國建築藝術史》(參著),文物出版社,1999
19)元明伊斯蘭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史-元明卷》(參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20)《宅形與文化》(主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
21)《文化特性與建築設計》(主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
22)《現代建築之後》(譯作),《建築師》連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8-1990
2、歷史環境再生的理論與實踐
1)歷史建築修復的“真實性”批判,《時代建築》,2009-03
2)建築遺產的基本屬性與處置方式,《時代建築》,2008-02增刊
3)歷史語境的現代表達—豫園方浜路保護性改造工程,《建築學報》,2008-12
4)建築遺產的災後思考,《新建築》,2008-07
5)建築遺產的保護與再生,《空間雜誌》(台)160期,2007
6)風土聚落的再生之道—“金澤實驗”,《城市規劃學刊》 2008-01
7)杭州來氏聚落再生設計,《時代建築》,2006-04
8)“小布達拉”的復生--西藏日喀則“桑珠孜宗堡”保護性修復工程,《建築學報》,2005-12。
9)百年殘樓的復生--外灘九號保護性修復工程,《建築學報》,2005-05
10)略論傳統聚落的風土保護與再生,《建築師》,2005-03
11)梅溪實驗-珠海陳芳故居保護與利用設計研究,《建築學報》,2002-04
12)外灘源實驗-上海原英領館地段的保護與再生設計研究,《新建築》,2002-02
13)留住“小上海”的記憶-台州“北新椒街保護與利用設計研究,《華中建築》,2001-06
14)文淵坊實驗-無錫風土建築易地保護與利用設計研究,《新建築》,2001-04
15)風土建築保護與發展中的幾個問題,《時代建築》,2000-03
16)“海派建築”的意象,《新建築》,1996-02
17)《建築遺產的生存策略》(編著),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18)《大都會從這裡開始-南京路外灘段研究》(主編,中英文版),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19)《歷史環境的再生之道》(撰著,中英文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
20)《外灘沙遜大廈建築實錄》,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撰著),2010
3、建築教育
1)反思同濟的建築教育,美國建築教育學報(國內版)總第二輯,2008年
2)培養專家型的建築師與工程師-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建設初探,《建築學報》,2009-06
3)同濟建築教育改革動向,《時代建築》,2004-06
4)建築學碩士學位教學思考-以同濟改革方案為例,《時代建築》,2001年增刊
5)培養歷史意識,理解環境脈絡,《建築學報》,1997-05
代表性工程設計
1、上海外灘源(原英領館地段)保護與再生首個概念規劃設計,2000-2002,其中兩棟歷史建築做到概念方案設計或施工圖設計深度。
2、上海外灘9號“輪船招商局大樓”保護與再生工程設計,2001-2004年,《2005中國建築藝術年鑑》收錄,文物出版社。獲上海市和全國優秀勘察設計獎。
3、上海東外灘(楊樹浦舊工業區)工業建築遺產保護與再生概念規劃設計,2003-2005。
4、西藏日喀則桑珠孜宗堡保護性復建工程設計,2004-2008年,《2006中國建築藝術年鑑》收錄,文物出版社。獲2008年上海市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優秀獎。
5、上海豫園方浜中路改造設計,包括金豫商廈工程設計(施工圖設計深度),和豫龍坊工程設計(造型實施方案深度),2004-2006年,《2008中國建築藝術年鑑》收錄,文物出版社。
6、新疆龜茲博物館建築方案設計(實施方案及擴初設計深度),2007-2008年。
7、杭州來氏聚落再生規劃設計,2002-2004年,獲首屆赫爾希姆(Holcim)國際可持續建築大獎賽亞太區金獎。
8、上海金澤古鎮核心保護區再生規劃設計,2004-2007。
9、廣東珠海陳芳故居保護與再生工程設計(實施方案深度及施工圖設計協調),1997-2002,實施後已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浙江台州北新椒街(老海門街)保護與再生工程設計(施工圖設計深度),2000-2003,實施後成了台州市椒江區各界回憶城市歷史重要場所。
11、江西龍虎山大上清宮復原一期工程設計(施工圖設計深度),1999-2001。
12、江西龜峰景區歷史遺蹟保護與整修設計(施工圖設計深度),199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