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清宮

大上清宮

大上清宮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上清鎮東首,左擁象山,門對瀘溪,面雲林,枕台石,是歷代天師供祀神仙之所,該宮始建於東漢,是道教的祭神之所,是中國古代在敬天祭祖的基礎上形成的建築群落之一,素有“仙靈都會”和“百神受職之所”之譽。

歷史沿革

大上清宮大上清宮
上清宮始建於東漢,原為張道陵修道之所,時名“天師草堂”。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改“天師草堂”為“傳錄壇”。

唐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賜額“真仙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敕改“上清觀”。仁宗元聖年間遷於龍虎山之南,後二十八代天師張敦又重建,但均無查考。

宋崇寧年間,由龍虎山之南遷建於倪亞鎮招賓里(現址),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上清觀為“上清正一宮”。

正和三年(公元1118年),名上清正一宮,簡稱上清宮、大上清宮。“時宮中學道者常數千百人”,成了“晝夜常明羽人國”。

元至元三年(1310年),敕名“大上清正一萬壽宮”。到清代康熙年間(1687年),康熙賜御書“大上清宮”匾額(簡稱上清宮)至今。

明朝朱元章稱帝前一年(1367年)至神宗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先後七次較大規模對上清宮進行了修建和擴建。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不慎失火,殿宇道院化為灰燼,僅存福地門、下馬亭、午朝門、鐘樓、東隱院和福地門前的三座碑亭。十年內亂破“四舊”,又將上建築物全部折毀,東隱院因作民房而幸免於難僅存。

建築機構

大上清宮大上清宮
上清宮所建殿宇有:三清殿、玉皇殿、紫微殿、天皇殿、後士殿、斗姆宮、雷祖殿、廖湯殿、南斗殿、北斗殿、伏魔殿、三宮殿、三省殿、文昌殿、四聖殿、五嶽聖帝殿、四瀆殿、真風殿、留侯殿、十二真君殿、奎閣、虛靖祠、藏室、鼓樓、福地門、龍虎門、欞星門、下馬亭等等,附近還建有道院三十六座以及各種附屬建築。

上清宮整個建築以三清殿玉皇殿為中心,分八門四方。現殿宇絕大部分被毀(最後一次被毀是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因幾個乞丐住在宮中烤火引起火災)。到解放時,只存大上清宮門樓、鐘樓、午朝門、下馬亭未毀,但這座古老道宮的聲名仍然顯赫,家喻戶曉,現存的東隱院,善惡井、夢床、神樹和傳說中的鎮妖井等文物古蹟。

東隱院在上清宮院內東側,是龍虎山上清宮一座著名道院,也是上清宮殘存的唯一道院。它創建於南宋年間,後因元世祖忽必烈對該院道士張留孫分外器重,東隱院倍加修繕,名聲大振。

東隱院為明末清初建築,有門屋一間,正廳三間,左右丹房各四間,後廳三間,左右耳房各一間。建築風格古樸,院牆外有“善惡分界井”和“神樹”等古蹟。雖然今昔對比,面目全非,然群山環抱,雲霧繚繞,仙跡縹緲,仙氣猶存,站在這裡,仍可領略一番仙都風貌。

昔日上清宮,選址於“九龍集結的”的“蓮花”寶地,左擁象山,右注沂溪(上清河)、面臨“雲林”,枕台山,占地約15萬平方米,規模龐大,氣勢雄偉,仿皇宮建築格局,殿樓之華麗,在中國道教史上絕無僅有。

建築風格

整個建築布局呈“八卦”形,重檐丹檻,彤壁朱扉,顯示出道教宮觀建築的獨特風格。私第建築尤為豪華,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中國現有封建王朝的“大府第”之一,其地位、其名望、其壯觀,儼然是“龍虎山中宰相家”。院內豫樟成林,古樹參天,綠樹紅牆,交相輝映,還有宮內伏魔殿的鎮妖井、古鐘、古碑等眾多文物,尤其那千年羅松、青翠欲滴,世所罕見,堪稱“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

歷代擴建

歷代的封建王朝,為藉助神為鞏固地位,不惜耗費巨資,一次又一次地對上清宮進行修建和擴建。僅元朝忽必烈至元二十二年起到順帝二年,期間計有51年,就先後五次撥銀賜錢對上清宮進行修建和擴建;明朝朱元章稱帝前一年(1367年)至神宗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先後七次較大規模對上清宮進行了修建和擴建。

至清雍正九年以後,不再有修建的記載。經歷代的修建和擴建,上清宮不訟是建築規模,還是占地面積,不論是總體之雄偉,還是局部之精美,不論是統治階級撥銀之數量還是建築的等級,都當之無愧被譽為“中國道教第一宮”。上清宮雖受歷代封建統治的崇奉和重視而累有修復,終難逃於無情的水火之災。

周邊建築

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和祀神的處所,占地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建築群,座落於上清古鎮中部,背靠西華山,南對琵琶峰,門臨瀘溪河,依山帶水,氣勢恢宏。府內豫樟蔽目,鳥栖樹頂,環境清幽,恰似仙境。作為道教領袖的私第園林,在中國絕無僅有。

小說描述

有關上清宮古代的宗教活動情況,中國古代文學名著《水滸傳》第一回有詳盡的描寫。據有關資料查考,上清宮塑有天神地祗、南星北斗、三十六天將、二十八宿星、六十甲子等神像數百尊,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神靈世界最高領導機構──“百神受職之所”,實乃全國道教活動的中心“道都”。“晝夜常明羽人國”,是道士的樂土。

水滸傳》是是施耐庵的小說,但他對上清宮整體環境,氣勢的描寫,將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化成牧童的妙筆,倒顯得幾分真實,因此,遊客都要來到井口,看看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是怎樣從洞裡沖將出來,變成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將擾亂整個乾坤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