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油茶,是中國南方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與油橄欖、油棕、椰子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籽經過加工製成的茶油是一種優質食用油,在中國已有數千年食用歷史,其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0%以上,其中油酸含量高達80%以上。聯合國糧農組織已將其作為重點推廣的健康型高級食用植物油。
常山山茶油生產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並長期作為歷代皇朝貢品。山茶油系用山區野生植物山茶果提煉的植物油,經常食用能有效改善血清中的膽固醇含量,是高血壓、心血管病、脂肪肝患者的理想食用油,採用茶油作為原料的化妝品具有潤膚護髮的功效。常山山茶油現有品牌都已經通過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認證。
產地環境
常山縣山茶油生長地勢北南均高,中間低,由西向東傾斜,屬千里崗山脈,分布以低山、丘陵為主,山林植被良好,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
據常山縣氣象局資料統計,常山年均溫16.5—17. 1℃,全年>10℃年平均積溫為5100—5200℃,無霜期220—230天,年降水量1730—1830毫米。
常山縣土壤以黃壤土類為主,母質為花崗岩、石英砂岩等風化物殘積、堆積物,質地為砂質壤土,土層厚50—80厘米,PH4. 5—5. 5,有機質含量2%以上,腐殖質層厚10厘米以上,是山地土壤中肥力最好的土壤。基地水文條件單一,水資源豐富,灌溉水以天然降水為主。主產區遠離城區,周圍無工、礦企業污染,也未發現其它污染源,生態環境十分優越。
根據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對油茶環境質量(土壤、水資源、空氣、產品)現狀檢測結果表明,常山縣各項指標符合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公布的《綠色食品標誌管理辦法》的要求,認為山茶油生產環境質量、加工用水滿足國家行業標準《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00的要求,屬理想級,適宜開發無公害農產品、A級綠色食品。
歷史淵源
公元前三世紀的《山海經》緒書記載:員木,南方油食也。這“員木”即為油茶,秦時稱甘醪膏湯,漢末稱膏湯枳殼茶,唐代始稱油茶,沿用至今。
常山是油茶的天然分布區,山茶油製作歷史相當悠久,傳說已有兩千多年。1990年版《常山縣誌》根據芳村鎮猷輅、壽源等地家譜記載,認定常山在宋末元初已大量栽種油茶,明代中葉油茶已廣及山區、丘陵,民國期間全縣各鄉均種有油茶。
常山縣油茶栽培歷史悠久,據芳村鎮上尤閣村宗譜載,常山油茶生產宋末元初已有廣泛分布,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縣已產茶油1000餘擔。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縣油茶豐收,據載產油40萬公斤。
解放後,常山縣頒布荒蕪油茶林墾復後免稅三年的政策,大力鼓勵油茶生產。
1956年,常山縣建立了浙江省首家油茶試驗場。
1963年,常山縣作出了“建設油茶基地”的決議,並頒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成立了中國首家油茶研究所。
1965年,常山縣承辦了全國油茶科研協作組第三次會議,協作開展油茶栽培生產技術科學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1971年3月,周總理在全國棉糧油會議上點名常山縣領導介紹山茶油種植經驗。
1979年,常山縣列入全國油茶基地縣。
1990—1992年,常山縣組織實施了近4萬畝以墾復、補植、整枝、施肥、嫁接為主要內容的低改工程。全縣最高時油茶林面積發展到29萬畝,年產油茶籽總產量達6000多噸。
1984年後,常山縣一些油茶林地被改種胡袖、柑桔等。面積漸減少,至1999年全縣減少1880公頃。
生產情況
1988年,常山縣茶籽平均單位面積產量居全國榜首。
1998年,常山縣榨油廠建成油浸出、煉油、茶皂素3條生產線,其中煉油、茶皂素兩條生產線國內領先。
2000年,常山縣油茶麵積基本穩定在17710公頃,油茶籽產量4000噸。
2015年,常山山茶油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交易,實現常山大宗農產品上市交易“零突破”。
2016年,首屆全國油茶文化節在常山召開。同年,全國油茶交易中心、全國山茶油價格指導中心正式落戶常山,開啟北京——常山同步聯動市場運營模式。
2017年,常山油茶種植面積達28萬畝,茶油年產量超過3100噸,總產值達10億元以上,擁有油茶深加工企業12家。
產品榮譽
1990年,林業部、浙江省林業廳將常山縣列為首期油茶低改工程項目啟動縣之一。
1994年,常山山茶油獲華東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
1997年,常山山茶油被認定為中國綠色食品,同年被評為浙江省優質農產品。
2001年,常山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油茶之鄉”稱號。
2006年12月22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常山山茶油”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7年4月,常山縣榮獲首批“全國木本油料特色區域示範縣”稱號。
2017年8月,常山山茶油獲得首屆中國綠色產業博覽會金孔雀獎第一名。
2017年,浙江省油茶產業協會入駐常山,常山縣榮獲首批“全國木本油料特色區域示範縣”稱號。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常山山茶油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浙江省常山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常山山茶油地理標誌範圍的報告》(常政[2005]5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浙江省常山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寒露籽、霜降籽、立冬籽。
(二)立地條件
選擇海拔8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坡鄉宜陽坡和半陽坡,坡位宜下坡和中坡。土壤宜紅壤,酸性至微酸性,pH4.5至5.5。土層厚度應在50至80厘米以上。
(三)栽培管理
1. 墾復:油茶進入盛果期後,每年至少淺鋤一次,3年深挖一次除草鬆土。
2. 高接換種:對於成林後部分劣株,經2年觀察標定,用優樹穗條,採用皮下枝接、嵌合枝接等方法加以改造。
3. 採收:紅皮類型的果實成熟時果皮紅中帶黃,青皮類型青中帶白。種殼呈現深黑色或黃褐色,有光澤,種仁白中帶黃,呈現油亮。適宜的採收期是在果實成熟期前3天開始到後7天完成。嚴禁提早採摘。嚴禁折枝取果。
4. 果實處理:果實採回後,堆放時間不得超過5至6天,要及時日曬脫粒,除淨雜物,進倉待榨。
(三)工藝流程
1. 粗加工:採收→堆漚→翻曬→脫殼→熱炒→碾粉→蒸→壓榨→過濾→毛茶油。
2. 精加工:毛茶油→脫酸→水洗→脫水→脫色→過濾→脫臭→冬化→過濾→精茶油→罐裝→壓蓋→封口→貼標→裝箱→檢驗→出廠。
(四)質量特色
1. 感官特色:油色清亮淡雅、具有油茶籽油固有的氣味和滋味,無異味,澄清、透明。
2. 理化指標:折光指數:1.460至1.464,相對密度:0.912至0.922,碘值:83至89,皂化值193至196,不皂化物≤15,
主要脂肪酸組成:飽和酸7至11,油酸 74至87,亞油酸7至14。
專用標誌使用
常山山茶油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衢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歷史文化
民間傳說
常山山茶油緣何被常山百姓稱為“益壽油”?民間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在芳村牛角口的溪中常有公母兩蛇精興風作浪,沿溪兩岸的百姓深受其害。觀音菩薩心生憐憫,設法降服了兩蛇精,將它們變成為一棵雌雄同株的大樹。這棵樹常年花果不離,從開花到果實成熟歷經秋、冬、春、夏、秋五季14個月,被稱為“抱子懷胎樹”。後來,神通廣大的福建武夷山惜曌和尚,遵照觀音菩薩修道行善的旨意,騰空飛翔來到芳村牛角口,抬頭看見大盤山上有一棵神奇的大樹,驚嘆不已,便留在此地練功修道,並在大盤山、小盤山建造了兩座廟宇。每年樹上果子成熟時,惜曌和尚就叫寺僧把果子摘下,榨擠出油,用於點燈照明和長年食用,同時施捨一部分油給前來燒香拜佛的香客,人們吃了這種油,頓覺目明神旺。不久,民間盛傳此油為菩薩所賜,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便稱其為“益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