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教堂

常家教堂,1964年,河北、山東以漳衛新河劃分省界,漳衛新河北岸歸河北,慶雲由河北劃歸山東管轄,並在現址建新慶雲城。

常家教堂 1964年,河北、山東以漳衛新河劃分省界,漳衛新河北岸歸河北,慶雲由河北劃歸山東管轄,並在現址建新慶雲城。原慶雲城內的明代古建築縣衙二堂、文廟、泰山行宮等皆留河北,由於建城時間晚,現在縣境內超過百年的建築只有常家天主教堂一處。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天主教和耶穌教先後隨著帝國主義的軍事進攻和經濟侵略而湧進,成為西方列強進行精神、文化侵略的一種主要形式。1900年,慶雲境內暴發了以“練兵習武、反教滅洋”為主要內容的義和團運動,但在帝國主義和當地反動政府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在法、英、美教會的聯合威逼下,慶雲被迫賠償銅幣23萬吊,全縣老百姓平均每畝耕地加捐600文。自1902年開始,由法國人用這些錢款在縣境內修天主教堂七處,分別是舊慶雲、常家、任家、黃花馬、何家、大勾、紀王橋。法國司鐸本欲在板建設教堂,遭板營人民強烈反對,未能得逞。同時,由英國神父在姚千、紀王橋、寺後周修建耶穌教堂三處。各教堂都有神父主持,每一教堂為一教區,全縣為一個總教區,歸天津教區總轄。本縣設總司鐸於縣城教堂,下設七個正、副司鐸,最初都是法國人,後來漸由中國教士充任。歷經百年風雨,大部分教堂都已坍塌圮毀,只有常家教堂還保存完好,並仍在從事宗教活動。
1902年,法國神父裴懷德在北京西什庫天主教堂的支持下,在常家置地2.5畝,建房屋9間,成立了慶雲教區。1905年,北京宣教林德來慶雲傳教,花360塊大洋在常家村購買土地一頃,建設教堂,大堂占地184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800餘平方,呈長方形,外形為羅馬建築風格,正面二層處有平台,上有一座高聳的鐘塔,內懸一個巨型銅鐘。大門上方有一玫瑰窗,以彩色玻璃鑲成圖案和神像。房屋門窗均為哥特尖拱式,古樸典雅。
常家教堂在過去不但是重要的宗教場所,抗戰時期還是一處秘密的革命基地。1942年,根據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關於衝破日、偽、頑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到敵後去辦校的宗旨,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以常家教堂的教會學校為掩護,成立了抗日高小,直接歸渤海專區管理,縣區不得過問,所以直到解放後很長時間,慶雲縣地方政府並不知道這段歷史。在四年多的時間裡,抗日高小為黨領導的抗日戰爭、政權建設培養了大批幹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抗日縣長武大風,這所學校改稱慶雲縣大風公校。
解放後,教會活動被停止,常家教堂先後被作為鄉政府、國小,文革期間,遭到很大的破壞,並被長期作為糧倉。近年來,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這裡又成為天主教徒開展宗教活動的場所。教堂也經過幾次整修,成為一處極具文物價值的古建築,現已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