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洞慘案

其中廣寧縣農會會員人數66122人,占全省農會會員總數的10.5%。 早在1924年9月,帶洞鄉就成立了農民協會,會所設在錦亭譚公祠。 次年5月,廣寧縣第十四區(帶洞,羅汶)農民協會也成立,會所也是設在帶洞錦亭譚公祠。

​“帶洞慘案”是大革命時期發生在廣寧縣賓亨鎮的一宗遠近聞名的案件。
1926年5月1日,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這時,全省已有66個縣建立了農民協會組織,會員總數626457人。其中廣寧縣農會會員人數66122人,占全省農會會員總數的10.5%。全縣成立區農會25個,鄉農會239個。廣寧農民運動的迅猛發展,觸動了剝削階級的既得利益。
早在1924年9月,帶洞鄉就成立了農民協會,會所設在錦亭譚公祠。次年5月,廣寧縣第十四區(帶洞,羅汶)農民協會也成立,會所也是設在帶洞錦亭譚公祠。區農會成立後,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農民自衛軍(農軍),防範地主武裝的進攻,維持當地治安,保護農民利益和保衛農會組織。在區、鄉農會的發動下,農民運動迅猛發展,減租減息成效顯著,這就引起了地主豪紳的極大恐慌。他們仇視農會,千方百計破壞農會組織。
1925年5月,國民黨右派寧一白出任廣寧縣縣長,寧一白上台不久,極力破壞農民協會,他勾結高要、德慶的反動勢力和廣寧匪首陳拔卿以及地主民團等500多人,於1926年5月21日(農曆四月初十)凌晨4時,以反對減租減息為藉口,由匪首陳拔卿、梁二、“出窿蛤”(綽號)、曾二妹等策劃下,全副武裝襲擊十四區農會所在地――帶洞譚家村。
當時駐守在該村的5個農軍小分隊(駐瑞記店的譚六隊;駐永昌店的陳挺隊;駐區農會會所錦亭祠的譚木華隊;駐舊屋寨的陳桂林隊;駐順記店的許基隊)在區農會的統一指揮下奮起抵抗,反覆衝殺,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從凌晨4點一直戰鬥到中午10點,戰鬥場面十分激烈,由於敵眾我寡,在彈藥耗盡的危急情況下,農軍毫不畏懼,與敵人展開白刃戰,肉博戰,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
當時,除了一小部分農軍突圍出去外,其餘的包括農軍隊長譚木華,宣傳員譚鴻志(廣州農講所第二屆學員)、譚中鑾等40餘人全部壯烈犧牲。不幸負傷被俘的農軍和農會會員也被槍殺於譚家村地坪,其中有女農會會員沃芬母、阿桂母和啟發晚嬸等。
敵人攻破農軍各駐點後,對譚家村實行“三光”政策,實施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燒毀民房140多間和農會會所“錦亭譚公祠”,大肆搶劫農會會員家中財物。大多數村民逃往石狗、石澗、江頭和南街等地避難。
在戰鬥中,農軍和農會會員以及民眾數十人被俘,其中有木娣嬸等女會員16人,小孩8人。敵人把這些被俘人員押往賓亨中村。第二天,男會員和8個小孩全部被槍殺,兇殘的敵人還把8個小孩的屍體掛在樹上“示眾”,16名婦女被押往高要等地,象賣牲畜一樣投標拍賣,有的賣給別人做老婆,有的賣給人販子了,價格最低的白銀100元,最高的300元。
帶洞慘案發生後,當地民眾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把在戰鬥中壯烈犧牲的烈士們埋葬在“錦亭譚公祠”附近的山坡上。
“帶洞慘案”的發生引起了社會輿論和強烈譴責,1926年6月2日的《廣州民國日報》和《中國農報》均報導了帶洞慘案的訊息,時任中共四屆中央委員的張太雷同志撰寫專文《援救廣寧數十萬農民啊!》,文章指出“帶洞慘案”是由於農民運動的發展使“大地主與劣紳朝夕不安,因之不惜收買土匪、聯合民團以攻擊農會。……”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了紀念在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在當時埋葬烈士們的地方旁邊建立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革命烈士墓,讓後代緬懷和紀念這些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