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國詩人、文學理論家。繼承他父親遺產後,放棄以律師為職業的意圖,專心從事文學創作。年輕時曾和一些所謂自由派的文人來往,其中包括喜劇家莫里哀和悲劇家拉辛。這一時期,他寫了若干諷刺詩,對當時某些官方和半官方人士往往採取訕笑的態度。中年開始和權勢人物接近,由於路易十四的外室蒙代斯邦男爵夫人的引薦,布瓦洛覲見了太陽王。1677年和拉辛同時被任命為“國王的史官”,享受年俸二千金路易的優遇。1684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布瓦洛是十七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的立法者和代言人。他的代表作《詩的藝術》堪稱新古典主義文藝理論的百科全書,被人奉為“法典”,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一崇尚理性——文藝的最高準則“理性”是唯理主義的最高範疇,它與信仰相對,以觀念為對象。唯理主義認為,理性就是那種人先天具有的、正確作判斷和辨別真假的良知良能,是人獲取認識的依據和根源,它完美無缺,不僅具有永恆的、普遍的、絕對的價值,而且還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布瓦洛青年時期的作品主要是《諷刺詩》,第 1至7 捲髮表於1666年;第8、9兩捲髮表於1668年。1666年還發表了一部《小說人物的對話》,諷刺的矛頭指向當時附庸風雅、咬文嚼字的文人。中年時期的重要著作是《詩藝》(1674)。此外,還有《尺牘詩》(詩體書簡,9卷,1674~1683)。晚年除繼續寫《諷刺詩》和《尺牘詩》外,著文反對沙爾·佩羅等人的厚今薄古的主張。他的《關於龍琴的思考》就是為此而作。
《詩藝》是布瓦洛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被認為古典主義文學理論的經典,它對17世紀以及後來的法國文學影響很大。這部用勻整的亞歷山大詩體(每句12音綴)寫的文學理論,共分四曲:第一曲是一般性的原則,如寫作必須有靈感;熱愛理性,遵循馬萊伯開創的道路;聽從一個“賢智的友人的勸告”等。第二曲論述牧歌、輓歌、頌詩、長歌行、十四行詩、歌謠等體裁。第三曲論悲劇、喜劇和史詩等體裁的創作規律;作者反對悲劇用浪漫主義的格調,反對喜劇油腔滑調,也反對在作品中追求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他重視觀察人、描繪人。第四曲對作家們提出一些合乎正常情理的忠告。
布瓦洛不是古典主義理論發明者。《詩藝》中的主要論點,如悲劇的“三一律”等,在他以前就已有人提出。但是《詩藝》把古典主義文學的主要觀點編寫成簡練通暢、便於記誦的詩句,對古典主義理論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布瓦洛的《詩的藝術》作為新古典主義的法典,作品針砭時弊,批評了社會的不良之風,為創作者指明了方向,有效地促進了文藝的發展和繁榮。雖然他的文藝觀有為封建王權服務局限性的一面,但更應注意到布瓦洛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要求介入社會、改造社會的擔當意識,需辯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