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效應

定義1827年,蘇格蘭植物學家R·布朗發現水中的花粉及其它懸浮的微小顆粒不停地作不規則的曲線運動,稱為布朗運動。 發現過程27年,英國植物學家R·布朗發現水中的花粉及其它懸浮的微小顆粒不停地作不規則的曲線運動,稱為布朗運動。 在周圍液體或氣體分子的碰撞下,產生一種漲落不定的淨作用力,導致微粒的布朗運動。

定義

1827年,蘇格蘭植物學家R·布朗發現水中的花粉及其它懸浮的微小顆粒不停地作不規則的曲線運動,稱為布朗運動。不只是花粉和小炭粒,對於液體中各種不同的懸浮微粒,都可以觀察到布朗運動。

發現過程

27年,英國植物學家R·布朗發現水中的花粉及其它懸浮的微小顆粒不停地作不規則的曲線運動,稱為布朗運動。人們長期都不知道其中的原理。50年後,J·德耳索提出這些微小顆粒是受到周圍分子的不平衡的碰撞而導致的運動。他的做實驗證實了這一點,並由此相當精確地測定了阿伏伽德羅常量及一系列與微粒有關的數據。1905年得到愛因斯坦根據擴散方程建立了布朗運動的統計理論。布朗運動也就成為分子運動論和統計力學發展的基礎。

布朗效應的產生原因

在顯微鏡下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藤黃粉、花粉微粒,或在無風情形觀察空氣中的煙粒、塵埃時都會看到布朗運動,而溫度越高,運動越激烈。這是因為作布朗運動的粒子非常微小,直徑約1~10微米, 在周圍液體或氣體分子的碰撞下,產生一種漲落不定的淨作用力,導致微粒的布朗運動。但如果布朗粒子相互碰撞的機會很少,就可以看成是巨大分子組成的理想氣體,則在重力場中達到熱平衡後,其數密度按高度的分布應遵循玻耳茲曼分布。

布朗運動的發現意義

布朗運動的發現、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間接地證實了分子的無規則熱運動,對於氣體動理論的建立以及確認物質結構的原子性具有重要意義,並且推動統計物理學特別是漲落理論的發展。由於布朗運動代表一種隨機漲落現象,它的理論對於儀表測量精度限制的研究以及高倍放大電訊電路中背景噪聲的研究等有廣泛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