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倫戴奇

艾弗里·布倫戴奇1936年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37-1972年為執委,1946-1952年任副主席。1952年當選為國際奧委會主席,直到1972年離任。

個人概況

中文名:艾弗里·布倫戴奇
國籍:美國
出生地:美國底特律
出生日期:1887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1975年5月7日
個人背景
畢業院校:伊利諾伊大學
個人貢獻
主要成就:國際奧委會主席(1952-1972)
艾弗里·布倫戴奇,1887年9月28日生於美國底特律。190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工程系。他早年即熱衷田徑運動。在大學時(1908)就已是大學校際全能冠軍。1912年參加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5屆奧運會,獲五項全能第5名。1914、1915和1918年3次奪得美國全能冠軍。他曾7次連任美國業餘田徑聯盟主席,擔任美國奧委會主席25年(1929-1953)。他還曾擔任泛美運動組織主席12年。1936年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37-1972年為執委,1946-1952年任副主席。1952年當選為國際奧委會主席,直到1972年離任。

國際奧委會第5任主席,美國田徑全能運動員。

布倫戴奇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之後,首先面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上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東歐國家集團的勢力已逐漸強大到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抗衡的程度;第三世界的崛起更是給這種東西方對抗增添了複雜的色彩。這種新的國際政治格局也自然反映到奧林匹克運動之中: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進入奧林匹克世界,打破了長期由西歐、北美國家壟斷奧運賽場的傳統局面,第三世界在奧運賽場的逐步崛起,亦向歐美傳統的奧運優勢提出了有力的挑戰。
特別是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相繼介入奧運會,民主德國,匈牙利,波蘭,捷克,南斯拉夫等一些國家紛紛效仿蘇聯,由國家全力培訓體育選手——日後被稱為“國家選手”,而且其訓練方式的嚴厲程度,遠遠超過了一般職業選手。這對於一生倡導業餘運動,被譽為“業餘先生”的布倫戴奇,以及國際奧委會長期以來所規定的業餘運動規則,甚至於顧拜旦的理想,均是一種挑戰。

1964年,國際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在國際奧委會東京全會上,正式認可了博蒙領導的委員會對第三世界提供援助的建議。冬去春來,隨著夏季及冬季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轉讓,大筆金錢陸續輸入國際奧委會空虛的金庫:如夏季奧運會奧運會電視轉播權所獲得的收入逐年增多:1960年395000美元,1964年1500000美元,1968年4500000美元,1972年7500000美元。這些收入,使國際奧委會的財力得到空前的增長,對第三世界提供物質援助乃至日後進一步提供各種業務培訓已由可能變成現實。

布倫戴奇反對政治對體育的干預,他有一句經常重複且廣為人知的話:“當你跨進體育的門檻時,就把政治拋棄在門外吧。”然而,在戰後的冷戰年代裡,他卻身不由己地捲入了政治旋渦,曾長期阻撓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