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吊腳樓房屋一般是三開間,中間是堂屋,兩邊是臥房,按左大右小排序,
左邊住老人,右邊住年輕人。右邊床前不遠處一般設有火堂,用於冬天取暖、烹茶、聊天、家庭議事。布依族不在正屋的火塘煮飯、炒菜,因為中堂是布依族敬奉祖先的地方。有的戶在一側另修小房或偏廈,飼養牲畜、存放農具。富裕人家有修成三合院的,即正房前左右兩邊,各建一座廂房。再修一個朝門,中間成院壩(天井),廂房作書室、待客室、廚房或堆放家具。
布依族吊腳樓保持著最原始的狀態,即外部造型是簡單、粗放、古老、實用結構,內部的家庭實物也是古老的用品,如農業器械、家用器具等。
吊腳樓的材料以楓香、杉木為主。按傳統的標準,有三柱落地一擔瓜、二柱落地兩擔瓜、七柱落地兩擔瓜(即十一個頭),房高一丈六八或一丈八八,意即“要得發不離八”,一棟二層三開間的吊腳樓,需用52根柱子,40個擔瓜,93根椽子和400塊木板,以及1萬5千塊瓦片。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講究,一般要請當地摩公看地形、看門向、定日子,祈求消災避邪、六畜興旺。摩公大多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臥獅拱衛”、“青龍環護”、“貴人座騎”等山勢;向山要選“二龍搶寶”、“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形態。起房造屋要選吉日,吉日前一個月請木匠破料做房架。豎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魯班師傅。房架豎好,岳父家送來大梁,大樑上拴有紅綢扎的大花朵,並有樂隊和舞獅隊鳴鞭炮伴送,上樑時又要舉行歌舞祭禮和宴飲,最後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個過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滿喜慶與互助的氣氛。
貴州有句諺語:“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旯旮”,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少數民族的居住特點。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布依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布依人用鄉規民約來維護環境生態。在有名的布依大寨子裡,一幢幢獨具風格的吊腳樓,組成了一道獨有的風景。
布依族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環境。由於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樣式和風格也不相同。在布依族的民居中,最有特點的是吊腳樓。布依族地區大多數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乾欄”形式,其樓房全系木質結構,一般先起底層,上立屋架,兩頭搭以偏廈,頂上蓋瓦或杉皮,有三間五間不等。樓上住人,底層關養牲畜、家禽,置農具,設春碓、磨房等。關於“乾欄”式建築,“乾欄”一詞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北史·壯僚傳》稱:“依樹積木,以居其上,曰‘乾闌’……”布依族一般都居住在半山腰及河流邊,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因地而異,就地取材,利用木材和石頭建房子,房頂上一般蓋茅草、瓦片、石板,特點是冬暖夏涼,隔熱驅濕。布依族聚居區,房舍多是竹木結構的三層三間瓦屋面建築(最早的屋頂用茅草或樹皮鋪蓋),這種建築多於陡處坡地栽幾根木樁,上用厚實的木坊與木板鋪成平台,再於其上立柱建房。因底層主柱與上層主樁互不連通,屬兩個建築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