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晃動、顫抖的鏡頭語言讓人膽顫心驚。無論《拆彈部隊》的票房如何,巴里·埃克勞德的攝影絕對讓這部影片更加緊張、更加具有現場感。再來回顧一下影片開篇的8分鐘拆彈歷程:這裡有細節、有場面、有氣氛渲染,還有情感的催化;長鏡頭、廣角鏡頭和特寫鏡頭輪番轟炸我們的視覺。一些鏡頭真實到了臨界點,讓我們無法忍受。“這就是我們在巴格達體驗到的現實”,畢格羅說:“在那裡,我們同時體察著微觀的事件和巨觀的政治氣候。不管是細節還是大環境,我們都能看到、感受到。”影片得到了奧斯卡的認可,當然,這是它應得的。
出人意料的,埃克勞德使用超16mm的機器拍攝了《拆彈部隊》。四台攝影機在片場一共紀錄下上百萬英尺長的膠片;同時他還使用了一台Phantom的高清攝影機拍攝一些高速攝影的畫面。埃克勞德說:“我希望這些各種維度的鏡頭能給畢格羅充足的素材,好讓她製作出一部紀錄片風格的電影來。不過這些素材最終呈現出來的鏡頭還是太華美了。”他和保羅·格林格拉斯合作的《顫慄航班93》的每一格膠片上都展露出焦慮的情緒;在同樣是格林格拉斯的《綠色地帶》中,埃克勞德一樣讓觀眾坐立不安。
按照埃克勞德自己的說辭,這個曾經的紀錄片工作者經常會在影片中“政治性地看問題”。如果你想拍攝一部堅硬的、毫不妥協的有關英國政治和歷史的影片,埃克勞德是你的不二之選。“我和肯·羅奇一起工作了超過了二十年。因為我們的觀點都彼此相若。那些偉大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都會有政治性的主題。”
野外故事
埃克勞德所拍攝的肯·羅奇電影絕不僅是那種發生在城市裡的故事,還有很多發生在愛爾蘭,比如《風吹麥浪》,比如《土地與自由》。《風吹麥浪》之所以能拿到金棕櫚獎,有一部分功勞要記到埃克勞德的頭上,如果沒有那些壯闊的影像,相信這部電影的效果也會被打上折扣。他們到現在為止已經合作了11次,最後一部影片就是那部帶有苦澀微笑的《尋找埃里克》。目前,埃克勞德正在掌鏡拉爾夫·費因斯的導演處女作《科里奧蘭納斯》,猜想這會是一個莎翁版的《拆彈部隊》。
主要作品
攝影作品
類別 | 年份 | 作品名稱 |
電影 | 2018 | 法外之王 |
2017 | 底特律 | |
2016 | 諜影重重5、最後的模樣 | |
2015 | 大空頭、暗黑之地 | |
2013 | 菲利普斯船長、帕克蘭醫院 | |
2012 | 禁運品 | |
2011 | 科里奧蘭納斯 | |
2010 | 綠色地帶、特殊關係 | |
2009 | 尋找埃里克 | |
2008 | 拆彈部隊 | |
2007 | 西雅圖之戰 | |
2006 | 顫慄航班93、風吹麥浪 | |
2005 | 吉迪昂的女兒、愛與恨、朋友與鱷魚 | |
2003 | 失落的王子 | |
2003 | 甜蜜十六歲、失控 | |
2001 | 瘋狂的安妮瑪麗 | |
2000 | 麵包與玫瑰 | |
1999 | 牽手養父情 | |
1997 | 越愛越沉重 | |
1995 | 土地與自由 | |
1994 | 狂熱 | |
1993 | Aileen Wuornos:The Selling of a Serial Killer | |
1991 | 底層生活、領導者,他的司機和司機的妻子 | |
1986 | 在迷宮之內 | |
電視劇 | 2012 | 新聞編輯室 |
2003 | 布魯斯——百年藍調音樂之旅 |
導演作品
年份 | 作品名稱 |
1996 | The Butterfly Man(短片) |
(信息來源: )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歐洲電影獎 |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
(信息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