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巴達克山(波斯語: بد خشان),一作“拔達克山”,今譯巴達赫尚,中亞古國,其控制範圍大致位於今日阿富汗東北部和塔吉克斯坦東部。
歷史
明史中稱把丹沙或八答黑商,原被迷里忽辛在帖木爾的幫助下征服,後成為帖木爾帝國的屬國之一,由沙哈魯的一位兒子鎮守,帖木兒帝國崩潰後成為獨立王國。
其首領稱鎖魯檀,曾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景泰七年(1456年)、天順五年(1461年)、六年(1462年)、成化十九年(1483年)和弘治三年(1490年),六次派人向明朝朝貢。明朝政府也曾於永樂六年(1408年)、十二年(1414年)、十八年三次遣使陳誠等人往訪。
清史稿中稱巴達克山。中國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兆惠率軍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其部將富德追擊叛軍首領博羅尼都和霍集占,率軍進占巴達克山瓦罕。在此情況之下,巴達克山蘇丹出兵擊敗博羅尼都和霍集占,將二人擒獲。由於霍集占與巴達克山仇國塔爾巴斯相勾結,蘇丹遂將二人殺死後獻給清軍,此後巴達克山一度成為清朝屬國。後阿富汗國王艾哈邁德·沙·杜蘭尼以迎接博羅尼都和霍集占為名威逼巴達克山,迫使其轉而歸屬阿富汗。
19世紀下半葉,阿富汗成為英國屬國,巴達克山遂成為英國和俄國大博弈的中心地區之一。1873年,兩國達成協定,俄國承認阿富汗對於噴赤河以南的巴達克山和瓦罕走廊的主權,英國則承認俄國對於噴赤河以北的帕米爾高原地區的占領。
1882年俄國與清朝政府簽訂《喀什噶爾界約》,1884年簽訂《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規定從烏孜別里山口往南,俄國界線轉向西南,中國界線一直往南,中間區域待議。但其後俄軍繼續擴張,至1892年底,占領了薩雷闊勒嶺以西兩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在1895年同英國達成協定,完成了對此區域的劃界。至此,巴達克山完全被俄、英兩國瓜分。
現況
巴達克山現在分屬塔吉克斯坦的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阿富汗的巴達赫尚省(包括瓦罕走廊)。主要居民是高山塔吉克。
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
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面積63,700 km²,占塔吉克斯坦面積的40%。
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區(Горно-Бадахшанская 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自治區建於1925年。1929年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後,該區成為共和國的一部分。1950年代,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區的大量土著居民帕米爾人被迫遷往塔吉克西南部。1991年塔吉克斯坦獨立後,該區改名為“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當1992年塔吉克斯坦爆發內戰時,自治州政府宣布獨立。在內戰期間,許多帕米爾人被其他族群殺害,該州也是反對派的大本營。後來自治州政府放棄了獨立要求。
199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塔吉克斯坦簽署邊界條約,正式承認此地屬於塔吉克斯坦所有。
主要居民為塔吉克族,少數為柯爾克孜族和俄羅斯族。最大城市為霍羅格(Хорӯғ)人口 22,000;第二大城市為末合(Мурғоб),人口約 4,000。戈州是多種帕米爾語的故鄉,其中萬奇語(Ванҷ)已在19世紀滅絕。塔吉克族主要說塔吉克語舒格南方言,舒格南方言接近我國的塔吉克族說的色勒庫爾方言。當地主要宗教為伊斯瑪義什葉派伊斯蘭教,對阿迦汗的崇拜亦十分流行。原來主要是高山塔吉克,蘇聯時期大量高山塔吉克遷出,平原塔吉克遷入。
巴達赫尚省
面積44,059km²,位於阿富汗東北角,包括瓦罕走廊地區,與塔哈爾省、潘傑希爾省、努爾斯坦省等省份及塔吉克、中國和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爾相鄰,是巴達克山地區的一部分。
巴達赫尚主要在北面和東面與塔吉克斯坦接壤,東面的一個長條被稱作瓦罕走廊,這裡與巴基斯坦北部接壤,在它的最東邊,瓦罕走廊的另外一端與中國接壤。整個省的總面積為44,059平方公里,大部分是興都庫什山和帕米爾山脈。
該省人口估計有823,000,他們主要講塔吉克語,同時當地也有一些其他的印度伊朗語系的其他語言。當地有一些柯爾克孜族。還有一些遊牧半遊牧狀態的烏茲別克族人和普什圖族人他們隨著季節變化做長距離的遷徙。本地居民之中大部分是遜尼派穆斯林,但是大部分帕米爾人是伊斯瑪儀派。本省塔吉克人主要是高山塔吉克說舒格南方言和瓦罕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