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大禹的介紹
大禹是中國古代歷史傳說中第一位傑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專家。大禹治水,展現了我們祖先治理洪水鬥爭的生動畫面,體現了勞動人民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他與洪水作鬥爭的大無畏精神和治水的偉大功績,一直為後世廣為傳誦,鼓舞著歷代勞動人民向洪水災害作鬥爭。在治水的十三年里,他說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繫著他人。
大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之一,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豐富意義,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為華彩的一章。
巴蜀文化
巴蜀大地,文明悠久,人傑地靈,從遠古時代開始,就產生了許多至今仍光輝無比的神話傳說,反映著古老的巴蜀人民在文化進步的漫長路途中堅韌的進取精神和美妙的想像能力,成為巴蜀文化大觀園中引人入勝的一個生動世界。
這裡,江河眾多,從遠古開始,就一直水害頻仍,危及著廣大勞動人民的生命財產。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巴蜀人民充分發揮了勇敢戰鬥精神,與水害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取得了一系列偉大的勝利。他們在與水害作鬥爭的同時,憑著自己的想像能力,創造了一個個征服、戰勝自然災害的神話傳說,以體現他們古樸而又複雜的心理現實。
大禹在巴蜀治水及其神話傳說,便最為生動、最為精彩、最為顯著地表現了這一巴蜀勞動人民的真實心理,井沉澱為巴蜀文化和中國水文化的精品之一。
巴蜀神話傳說
大禹在巴蜀治水,足跡廣泛,主要集中在涪江、岷江(主要是青衣江)、川江流域。根據神話傳說,大禹不僅分別治理各個水系流域,而且還將各個水系流域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網路,較為全面地治理四川山川河流。
相傳大禹在青衣江流域治水最為深入執著,功績卓絕。現今青衣江飛仙關下側一段天塹稱多功峽,是當地百姓為紀念大禹冶水功多而取,古人稱之為"與導岷同功",“而微神禹疏鑿之功,則天、滎、蘆三縣,其不為魚蛤也者幾希矣!州之人,當每飯不忘也夫。"可見大禹治理青衣江與當地勞動人民的密切關係。青衣江支流周公河與周公山有關,而周公山相傳為大禹所祭之地,《尚書?禹貢》記載:“蔡蒙旅平,和夷底績。”蔡即蔡山,蜀漢時易名周公山,蒙即蒙山,與蔡山相峙,以產茶為稱。這句話的意思是:大禹在蔡蒙一帶治水成功後,又來此旅祭,祈禱上天賜福於人間。讓生息在此的子民從此安居樂業,永保和平,消除災害。
位於川西北高原古城松潘附近的黃龍寺自然風景名勝區,為涪江上源。黃龍寺名稱的由來,雖然眾說不一,但其中最為值得注意的是與大禹治水有關的方面。大禹疏通九天河時,天上的妖怪都治完了,唯有水下的九妖十八怪沒有降服,繼續為非作歹, 害生靈。這時,大禹便相請在黃龍寺修道成仙的黃龍幫他治水降妖,黃龍久居此地,深知妖怪習性,便游入江中,打敗了九妖十八怪,而且,還負舟導江。沿茂州(今茂汶)上溯,助禹治水,始有岷江。大禹治水成功後,對黃龍表示了深深的謝意。這一神話傳說不僅說明了遠古之時涪江上流水災嚴重,而且,還將岷江的治理與涪江的治理結合起來,"因水為師”的大禹從源頭開展治水活動,與當年他在黃河流域治水方略相比又別具一格。
四川是萬里長江的上游,容納岷江、涪江、大渡河、嘉陵江、沱江、烏江等大小支流,浩浩蕩蕩,挾看紫色盆地的夢幻,衝出夔門,直逼坦蕩的中原。在從宜賓到湖北宜昌這一稱為川江的河段中,流傳著不少關於大禹冶水的壯麗迷人的神話故事,為川江的奇麗增添了豐富的人文色彩。
“終古平成思禹績,乾坤準信等浮漚?”這是明代太守傅光宅詠塗山的詩句。塗山,在重慶南岸區,因大禹娶塗山氏之女而名。為了紀念大禹治水業績,山上建有"禹王祠”“塗後祠",其後建有禹王廟,塗山寺,巴國人民仿佛格外尊重這個“四川女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朝山盛會,遊人如織,熱鬧非凡,清代名人王士禎曾有“飛瀑落長虹,登臨見禹功"的詩句加以描述。
雲陽龍脊石不僅是有名的長江水文標誌,而且,更有神奇動人的傳說附麗在它身上。龍脊石在雲陽縣境內的長江江心,宛如一條巨龍潛於江中,又名龍潛石。相傳洞庭湖中的老龍,游入長江,直至巴地,到處興風作浪。於是,玉帝派大禹到凡間斬龍劈蛟,大禹見此孽龍殘害生靈,不禁怒火中燒,金斧一揮,砍中老龍頸項,老龍作垂死掙扎,攪動龍尾,濁浪翻飛,天昏地暗,大禹再將一根金 刺向龍脊,結果了它的性命,老龍殘屍化力鐵石留於江心。龍脊石上詩文書法題刻極多,冬春之時,遊人如雲。龍脊石的這段大禹斬龍的傳說與巫山縣城西錯開峽的傳說相一致,那裡至今仍有“龍斬台”。大禹治水活動中斬殺孽龍,一方面表明大禹具有神力,是為“神禹",另一方面也表明大禹治水並非易事,坎坷曲折,艱辛奮戰。
曾為歷代文人墨士傳頌的巫山神女,是西王母之女,當大禹疏導長江三峽時,她在飛鳳山麓一平台,授九卷天書與大禹,井派神丁相助,大禹“遂能導波決川,以成其功"。這塊平台後人稱之為神女授書台,此後她定居巫山,為民造福,日久天長,她的身影化為俊俏的神女峰。巫山人民豎碑立祠,泥塑金身,繪影力文,將神女祀為“佐禹治水""有功於三峽黎民"的"正神"。毛澤東1956年《水調歌頭?游泳》詞:"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借動人的神話傳說,展現了新中國大禹傳人的豪邁氣概和壯志膽識。
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有一座禹王宮,原建於乾隆年間,是湖廣人入川時修的會館,內供大禹像,現僅存大殿。七對石柱上鐫刻的楹聯完整無缺,其中一聯為隸書:傳子即傳賢,天下為公,心同堯舜;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澤重湖湘。一聯為楷書:遺蹟遍神州,即今日復水重山都歸奠定,英光同石紐,使我鄉牧童樵叟共切謳思。聯意在於歌頌大禹功績,永遠緬懷;另外一層意思,我們認為,在於水路暢順,保佑湖廣人的生意事業。這裡,湖廣荊楚文化與巴蜀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敬祝這一中華文化的神品---大禹。
這個事例表現了一種共通的民族文化心理。
重要意義
以上,我們擇其要者記述了大禹在巴禹治水的蹤跡與有關的神話傳說,這些資料雖然不能當作信史看待,但是,從神話學,民俗學、社會學和文化學角度加以認真分析總結,卻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示,對於了解遠古時期巴蜀人民與自然一水之間的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是古老的巴蜀人民在征服自然的漫長過程中的實踐、願望、情感、理想、要求的曲折而又真實的反映,是以勞動人民改變作為自然的奴隸身份開始站立起來,輻射人的本質力量為基礎而產生的。這些傳說有著濃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藉助想像和幻想的虛構以表達人類征服自然的勝利,並體現出原始思維的單純、古樸、生動的特色,神話傳說構思別致,幻想奇麗,是民俗文化和神話寶庫中的璀璨之珠。
遠古四川,水害既多,影響又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與防洪治水有著密切關係,治水害,興水利,是人類生存、社會進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上述神話傳說,既是巴蜀人民開始擺脫作為自然奴隸地位的反映,又是他們在證明人類力量,從人神結構關係中走出困境的那么一種覺醒心理的再現,大禹在青衣江治水,則是氐羌先民從遊牧生活走向農耕生活過程中的現實反映。
雖然大禹時代的社會經濟生活主要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區域,治水活動也集中在這一帶,但是,我們不能單純從地域上來論證大禹治水的範圍,一則大禹治水本是神話傳說,是古代勞動人民戰勝自然的神奇表現,更重要的則在於大禹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治水活動中共同創造共同認可的神與英雄,大禹作為神禹,是勞動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遠古歷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動中,具有保護神的地位,禹王廟和關帝廟一樣,在民眾心理中占據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構能力,它能將發生在黃河,長江以及其他中華各水系的治水活動統一涵納成一個同心圓,而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與水文化關係地一個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