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來源
巴爾米拉(英語:Palmyra,希臘語:Παλμυρα,又譯作帕爾米拉) 又名“泰德穆爾”。是在敘利亞中部的一個重要的古代城市,位於大馬士革東北215公里,幼發拉底河西南120公里處。是商隊穿越敘利亞沙漠的重要中轉站,也是重要的商業中心。 巴爾米拉是該城的希臘語名字,來源於它最初的亞拉姆語名字,塔德莫(Tadmor),意為“棕櫚樹”。
在現代希伯來語中,巴爾米拉的名字還是塔德莫。巴爾米拉的語源並不清楚,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於此地的棕櫚樹有關,也有學者認為是塔德莫的訛譯。
簡介
巴爾米拉位於敘利亞沙漠北部邊緣的一個綠洲中。人口1.3萬。歷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紀曾為敘利亞與兩河平原之間的貿易中心。公元三世紀曾為一王國首邑。現存有貝爾神廟等著名古蹟。公路與伊拉克基爾庫克油田的出海油管經此。
巴爾米拉這個地名,在公元前19世紀就出現在卡帕多西亞的泥版上了。從遺址的宮殿群,凱旋門,劇場,墓地可以斷定這是一個大國的都城。公元前1世紀的巴爾米拉是羅馬帝國下一個享有自治權的城市,是地中海地區和古代東方的貿易中轉站。中央大街把城市分成東西兩半,它全長1600米,建於公元2世紀哈得良統治期間。全城最大的遺址貝勒神廟位於中央大街南端 ,它始建於公元32年,有3座殿堂,呈u型分布,四周環繞著兩排15米高的精美石柱支撐的迴廊。在城西北的小山下,是墓地,分地面地下兩種。每座屬於一個家庭或家族所有。
巴爾米拉,曾是古絲綢之路上最繁榮、最有文化底蘊的一座綠洲城市。兩千年前,作為中國長安和羅馬之間的貿易中轉站,它居於東西商路通道上,這個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巴爾米拉持續了400年之久的繁華。
歷史
古代
塔德莫最早是在馬利(Mari)公元2000年前的文獻中被提到,馬力是附近另一連線美索不達米亞和北敘利亞的貿易城市。塔德莫也在舊約中被提到(歷代志下8.4),是一座所羅門設防的沙漠城市。塔馬城(Tamar)在列王紀上被提到,所羅門也在此設防,塔馬被認為是塔德莫在傳統希伯來讀音中的讀法。塔德莫在約瑟夫所著的《猶太古史》中被認為是所羅門所建,並指出希臘語名字巴爾米拉。
當塞琉古帝國的開國君主塞琉古一世於前323年控制敘利亞時,這座城市仍保持獨立。城市在公元前1世紀作為過往商隊的中轉站而繁榮起來。
公元前64年,塞琉古帝國滅亡後,巴爾米拉作為一個新的國家出現在羅馬帝國和帕提亞帝國之間。由於巴爾米拉特殊的地理位置(一部分領土位於絲綢之路上的沙漠綠洲),他們很快建立起了自己的地方軍事力量(相當於沙漠軍事部隊,保護商旅),並且通過絲綢之路的貿易獲得豐厚的利潤。
前41年,馬克·安東尼帶領羅馬軍隊試圖占領巴爾米拉,但未能成功,因為巴爾米拉人都逃到幼發拉底河的對岸去了。這說明巴爾米拉當時還是個遊牧的定居點,貴重物品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被轉移。
羅馬時期
公元1世紀初,提比略(Tiberius)統治時期被併入羅馬帝國的敘利亞行省。巴爾米拉作為連線波斯、印度、中國和羅馬帝國的貿易城市而迅速發展。在129年,哈德良(Hadrian)巡幸了該城市,他稱讚了巴爾米拉,宣布該城自由,並重命名為巴爾米拉·哈德良那(Palmyra Hadriana)。
從212年起,巴爾米拉的貿易衰落了,因為薩珊王朝控制了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河口。巴爾米拉的王子奧登納圖斯(Septimius Odaenathus)被羅馬皇帝瓦勒良(Valerian)任命為敘利亞行省的長官。
公元260年,波斯王子沙普拉出兵打敗羅馬軍隊。皇帝瓦勒良被薩珊人俘虜後,讓羅馬帝國稍感欣慰的是,在沙普拉班師凱旋之際,遇上了奧登納圖斯。他從敘利亞的小村莊和沙漠地帶的帳篷里聚集了一支游擊隊,神出鬼沒地干擾波斯軍隊的撤退,並伺機搶走他們的戰利品——珍珠、財寶乃至那位做了俘虜的羅馬皇帝的好幾個艷若天仙的女人。並兩度占領泰西封,不勝其擾的波斯王子最後不得不在慌亂中退回波斯,以至在一段時間裡蟄伏於幼發拉底河東邊不敢西向。
實力大漲的巴爾米拉宣布獨立,奧登納圖斯自立為巴爾米拉國王,成為羅馬帝國三十僭主之一。當奧迪納圖斯被暗殺後,他的妻子齊諾比婭(Septimia Zenobia,或譯芝諾比婭)掌權,和她的兒子瓦巴拉圖斯(Vabalathus)一起統治巴爾米拉。齊諾比婭女王曾經明確宣布:她不僅獨立於羅馬並且高於羅馬。齊諾比婭首先要求的是宗主權,後來她自稱是羅馬帝國的奧古斯塔(Augusta,女皇),她的兒子是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Augustus),公然挑戰羅馬的權威。
乘著當時羅馬帝國內外交困無暇東顧之際,齊諾比婭揮戈西進,羅馬帝國的一些行省紛紛倒戈;女王很快占領了整個敘利亞,勢力一度擴展到北至小亞細亞、南達埃及的廣大地域,甚至試圖奪取安條克。阿拉伯、亞美尼亞、波斯等鄰近的國家都害怕與女王為敵,表示希望與帕爾米拉結為盟國。
271年,奪得皇帝之位不久的奧勒良(Aurelian)進攻巴爾米拉;公元272年,奧勒良率領的軍隊只用了先在安條克、後在厄麥薩附近的兩次交鋒,就把齊諾比婭女王逼到了帕爾米拉的圍城之中。奧勒良派出別的部隊先去收復了被女王奪走的埃及境內諸省,然後全力對付巴爾米拉。齊諾比婭準備頑強抵抗,後來不得不棄城而逃。她騎上她的駝隊中跑得最快的駱駝,已經逃到幼發拉底河邊離帕爾米拉僅約100公里的地方,還是被奧勒良的輕騎兵追上而抓了回來。
273年,巴爾米拉再次反叛,羅馬軍隊再次攻陷巴爾米拉。274年,在羅馬的凱旋式上讓齊諾比婭帶著金鎖鏈以炫耀戰功。最終齊諾比婭屈辱地死在監獄裡。
巴爾米拉的叛亂使羅馬很憤怒,羅馬人洗劫了巴爾米拉之後,一把火燒掉了這座宏偉壯觀的城市。之後帝國對巴爾米拉實行高壓統治,並成為羅馬邊防的軍事基地。戴克里先在這裡增加駐軍並修築更堅固的城牆以抵抗薩珊波斯的威脅。在拜占庭時期城市大部分都被遺棄了。
4世紀-7世紀,這裡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領地。
伊斯蘭時期
636年,這座城市後來被阿拉伯人攻下。
1089年,一場大地震使這座城市受到嚴重破壞,被徹底放棄。
在16世紀,在一座附近的山上建造了法克雷丁·馬尼城堡(Fakhredin al Maany)。城堡被一條壕溝圍繞,只能從吊橋進入。
遺址
在巴爾米拉6平方公里的遺蹟之上,有宰努比亞(Zenobia)女王統治時期宏偉的遺蹟,塔樓、壁壘、墓穴、神殿等,最令人難忘的,是矗立在地平線上的雄偉的神廟TempleofBeL。石灰石遺蹟里反射出耀眼的陽光與神殿融合,似乎能產生一種無法抵抗的力量。
另一個傑作是貫穿城市東西的1.2公里長的柱廊街,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世紀到3世紀。路面11米寬,兩側有6米寬輔路。雖然不見昔日古城的原貌,可當你穿行其間,依然像進入了時空隧道,靜心傾聽,那高聳的石柱和散落在沙漠上的每一塊石頭仿佛都在向你講述著一個古老文明的興衰。全長1600米的柱廊雖然已經殘缺不全,但從中仍然可以看出當年巴爾米拉城的宏偉氣勢。
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廢墟大約保存了城市的原貌。主要的道路網保存完好,一條1.2公里長的有列柱的主幹道從西向東,到貝爾神廟結束。在街的南面有議會、集市和劇場。建築大多是科林斯式的,也受到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的影響。在城市的東南面有許多塔狀和地下墓穴。大多數塔狀墳墓可以追述到羅馬時代以前,而地下墓穴有在251年的。
貿易
巴爾米拉的貿易遠到埃及、羅馬、印度等地。巴爾米拉的財富主要來源於對商隊的課稅和當地商站。稅收相當可觀,商隊必須經過這座城市,因為他們必須在穿越沙漠的途中在這裡補充水和食物。
宗教
巴爾米拉的宗教主要受巴比倫的影響,但也有當地特色。巴爾米拉的主神是貝爾(Bel),可能是混合了巴力(Baal)和馬杜克(Marduk)而產生的當地神。貝爾是天空之神,世界的創造者和眾神之首。貝爾的旨意被認為可以從星象中反映出來,決定人與國家的命運,或是預示未來。
次于貝爾的神是太陽神亞希波爾(Yarhibol)和月亮神阿格利波爾(Aglibol)。
在2世紀,一種對一位不知名的神靈的崇拜流行了起來,只提到“他的名字是神聖的,慈悲而善良。”這可能和基督教和猶太教有關,也可能受其它宗教影響。
特點
巴爾米拉地處幾種文化的交匯處,其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藝術和建築既有古希臘、古羅馬恢宏大氣的風格,又有本地傳統和波斯文化的神秘與華麗。荒涼的沙漠中,四散著美麗的文明殘骸。高高的凱旋門是城市主要街道的起點,矗立在道路兩旁的750根石柱驕傲地高昂著頭,向今天的人們展示著昔日的風光。據說,原來這些石柱上還托著青石水槽,是巴爾米拉的天廊水道。
長長的廊柱,高大的門和門廊式街道為巴爾米拉城增色不少。龐大的地下墓室當時可容納200多人,必須走過分成幾段的階梯方可進入。這座地下墓室已在大馬士革博物館內重建。古代墓室內擺設的死者半身塑像陳列在世界幾個博物館內。在離古城不遠的塔德木爾博物館裡,陳列著巴爾米拉文物:有古羅馬和希臘神像、鑿花拱門頂石和歷代碑碣;有木乃伊棺柩和金銀首飾等。這裡還有古巴爾米拉人生活復原模型,其中有遊牧民和帳篷,有土著人紡織駝毛的情景和茅屋用具等。
評價
巴爾米拉廢墟是偉大的,它顯現了一個宮殿的富麗堂皇,它交融了東西方的藝術智慧,凝聚了古人對神靈的信仰和崇拜。宮殿、神廟、陵墓在這裡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廢墟是一個讓人滌盪心靈的好地方,它屹立在大地上,矗立在天際中,天地人神四靈在這裡融會貫通。這裡,是人類精神的家園。古代巴爾米拉人已經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只有沙漠上的遺蹟靜靜地立在地上,躺在地下,似乎還在溫習著當年的光榮與夢想。
巴爾米拉以它偉大的廢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如果沒有它的存在,巴爾米拉城注定會消散在人們的視線中。人們跨過漫漫黃沙,就是為了憑弔這個城市滄桑歲月中遺留的古蹟。那不僅僅是石頭,也不僅僅是是圓柱,而是人類古老文明的家園。
戰禍
2015年5月,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擁有2000年歷史的敘利亞古城巴爾米拉發動大規模攻勢,21日全面攻占該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對此表示極度憂慮,形容巴爾米拉是人類文明發源地,擔心古城受破壞會造成重大人文損失,要求武裝分子儘快停火及撤離。
2015年8月,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武裝分子23日摧毀了敘利亞世遺古城帕爾米拉的一座有近2000年歷史的古寺廟巴爾夏明神廟,月中,81歲的阿薩德被ISIS武裝分子斬首。阿薩德退休之前曾是帕爾米拉的文物負責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稱,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的ISIS極端分子對古蹟的破壞,是二戰以來“最野蠻、最具系統性的”。
2015年10月,巴爾米拉古城凱旋門不幸被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炸毀。
2016年3月,敘利亞武裝部隊表示,他們已把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武裝分子趕出巴爾米拉(Palmyra),奪回了這座擁有羅馬遺址的城市。這是向敘利亞和伊拉克全境的聖戰分子施壓的地區努力的一部分。
2016年12月敵人再次控制古城。
2017年3月,在俄羅斯空天軍的支援下,敘利亞中部古城巴爾米拉2日重回敘利亞軍隊手中,這一次主要古蹟並未受到嚴重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