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京信友誼中學的前身——信陵鎮中學,創辦於1942年(當時為福幼國小),1977年辦成縣城的一所完全中學,名為巴東縣信陵鎮中學,常年在校學生600人左右,1984年高中部停止招生,使學校成為三峽庫區150米水位線下的一所單設初級中學。隨著1994年三峽工程的動工,學校面臨著移民搬遷的巨大困難,就在學生將失去課堂,老師將失去講台的關鍵時刻,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教委伸出了援助之手,分別援資200萬元、50萬元新建了學校教學樓和學生宿舍,使處在庫區淹沒區的原巴東縣信陵鎮中學於1997年順利搬遷到了新縣城北京大道139號。為此,由巴東縣人民政府提議,經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將原信陵鎮中學更名為“巴東縣京信友誼中學”,自此,京信友誼中學步入了希望的春天,翻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辦學理念
學校以“昂然奮勵,鰲里奪尊”為校訓,以 “管理科學規範,教師愛崗敬業,學生素質優良,硬體設施先進,辦學特色明顯、觀念與時俱進,環境高雅怡人,學術氛圍濃厚,師生團結和諧,信息網路一流”為總的工作目標,學校形成了“講團結,師生和諧促發展;講紀律,令行禁止重規則;講貢獻,師生為本塑精品”是的校風,“立足課堂,講究效益,厚積薄發,導學有方”、“手腦並重,探究交流,注重基礎,善於反思”分別是學校長期堅持塑造的教風和學風。近期,學校又提出了“教好一個學生,幸福一個家庭。辦好一所學校,造福一方百姓”的辦學理念。
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3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023,在編教職工137人,其中高級教師25人。校園占地面積32229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18715平方米,固定資產2500萬元。運動場面積11200平方米,內含1個足球場、2個籃球場和六條塑膠跑道。建有4個多媒體教室(其中1個多媒體教室裝有電子白板設備)、多功能報告廳、一類理化生實驗室、學生計算機教室、遠程教育專用教室、語音室、三行新陽光閱覽室(面積150平方米,96座)。教學設施設備先進,功能齊全,在同類學校中具有領先水平。學校先後被縣教育局表彰為“教育技術裝備先進學校”和“現代遠程教育管理與套用先進單位”。
教學成果
京信友誼中學搬遷近10年來,學校走過了艱難曲折的坎坷道路,為信陵鎮的教育做出了貢獻。10年中,共培養出國中畢業生4000餘人,其中,劉枝、譚夢園、肖曉夢、彭了等創造了巴東縣和恩施州中考狀元的好成績,劉枝、陳騰、馮騁、向飛、肖曉夢、薛麗等先後走進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2007年中考,再次取得驕人的成績,全縣前5名的有3人,全縣600分以上的61人,京信友誼中學占18人,位居全縣第一。在“學案導學”的課題研究中,被省教研室評為 “湖北省基礎教育課題研究‘學案導學’實驗研究優秀課題組”,學校歷史課題組獲得“湖北省基礎教育課題研究先進課題組”的稱號,與此同時,學校還被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表彰為國家級重點教育科研課題A等成果“恩施自治州中學語文創新教學的研究與實驗”優秀課題組,被恩施州教育局表彰為“恩施州教學管理規範化學校”。
學校展望
登高放眼看過去,滿懷信心迎未來。學校會繼續堅持以人為本,貫徹培養高素質,高文化,高質量人才的教學理念。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京信友誼中學將從歷史的參照中解讀未來,找準坐標;在瞬息萬變的歷史進程中把握機遇,加速發展;在與時俱進的思維理念中緊跟形勢,打造品牌,為建設庫區名校風雨兼程,一路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