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巴德爾(古北歐語:Baldr、Baldur,英語:Balder,盎格魯薩克遜語:Bealdor/Baldor,Bældæg/Beldegg,古高地德語:Palter,哥德語:Baldrs),他是光輝美麗的化身,春天與喜悅之神,是光的擬人化。
巴德爾的父親是主神奧丁(Odin),母親是神後弗麗嘉(Frigg)。他和黑暗神霍德爾(Hoder)是孿生兄弟。他的妻子是尼普(Nip)女神的女兒南娜(Nanna),她是一位美麗且愛嬌的女神,意即“盛開的花”。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即布羅諾(Brono,日光)和真理與正義之神凡賽堤(Forseti)。
巴德爾有一艘大船靈舡(Hringhorni),這船是所有船中最大的。他的住所是布列達布利克(光明宮。Breidablik)。
之死
在北歐神話中,關於他的故事不多,最重要的是關於他的死亡,光是這個主題的故事,就有幾種不同的版本。
艾達傳說
當巴德爾做夢感受到死亡的陰影時,他的母親弗麗嘉感到非常擔心,因此跑遍世界各地,請求萬物發下誓言不可傷害巴德爾。所有的事物皆發誓,唯獨一棵長在英靈殿東邊的槲寄生(mistletoe)幼苗除外,因為它太弱小,應該無法傷人。
諸神為巴德爾感到高興,他們將武器往巴德爾扔去,果然無法傷害這位光明之神。洛基是火的化身,平時就對光明的巴德爾感到無比的嫉妒,所以他變成老嫗探問弗麗嘉,套知唯有小槲寄生沒有發誓的事。洛基取得槲寄生樹枝交給目盲的霍德爾,讓他拿著丟向巴德爾,巴德爾因此死亡。另一說法是,槲寄生樹在霍德爾丟出後,變成了一把寶劍,也就是米斯特汀(Mistilteinn)劍,意即“長青劍”。
光明之神死亡後,世界陷入黑暗,眾神非常悲傷,巴德爾的妻子南娜因為心碎過度也死了。他們將巴德爾和南娜的屍體放在靈舡上,奧丁將他的魔法指環德羅普尼爾當作送葬禮物,和其他送葬品都一起放入船中。但是大船太重了,諸神們推不動,旁邊觀禮的巨人建議他們找女巨人希爾羅金(Hyrrokin。火煙)幫忙,船終於下水。索爾舉錘點火,完成葬禮。
但弗麗嘉不願放棄希望,她請託赫爾莫德(Hermod)騎著奧丁的八足神馬斯萊布尼爾(Sleipnir)前往死亡之國。死亡之國的女王海拉(Hel)對信差開出條件:如果所有的生命及無生命都為巴德爾哭泣的話,才可讓巴德爾復活。於是,萬物都哭泣了,相傳這眼淚就是早晨時的露水。唯獨一個女巨人索克(Thokk。煤)住在地底,她並不需要光明,所以她不肯為巴德爾哭泣,所以巴德爾只能繼續留在死亡之國。另一說法,這女巨人其實是洛基為了阻撓巴德爾的復活而變的。
奧丁一心想為巴德爾復仇,他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已經由女預言者伐拉(Vala)處得知巴德爾必死的預言,他也知道他和女巨人琳達(Rind)生下的孩子瓦利(Vali)將會報巴德爾之死的仇。於是奧丁用計和琳達發生關係,當瓦利生下來時,一天之內就長大成人,沒有梳洗,就拿了弓箭,射殺了盲眼的黑暗之神霍德爾。
至於洛基由於罪孽太大,諸神於是給予他永遠的懲罰,直到諸神的黃昏到來。當世界末日的戰爭中,舊的神祇死亡,宇宙將會重生,而瓦利就是新世界的神明。
至於在艾達中,故事的說法即和上面的版本頗有出入。
第一、洛基並沒有出現在故事中。
第二、巴德爾是由於罪惡感才做惡夢。
第三、前往死亡國的是奧丁而非赫爾莫德。
不同版本
這一個故事是丹麥史家沙庫索的版本,和上面的故事差距更大了。這個故事中,巴德爾(Balder)和霍德爾(Hoder)並非孿生兄弟,霍德爾其實是瑞典的王子,由挪威國王撫養長大(古時的北歐有易子而教的習俗),而挪威的公主南娜是他的未婚妻。但奧丁之子的巴德爾也看上南娜,所以他決定殺掉霍德爾。這個計謀被“森林處女”們(相當於女武神)知道了,她們警告了霍德爾。於是在挪威國王的建議下,霍德爾殺了沙丘洛斯(一種半人半獸妖怪)得到了魔劍,並在森林處女的幫助下,戰勝巴德爾。
故事演變
關於巴德爾之死為什麼有那么大的差距? 據推測應該和基督教的傳入有關。第一個版本應為《艾達》詩集,故事中洛基並沒出現,但在基督教的影響下,洛基被邪惡化,新編的故事裡,就有了洛基一手造成巴德爾死亡的悲劇。而之後,在基督教更大的勢力下,地方神被污化,因此巴德爾變成是因為本身有罪才死亡。
死的含意
光明之神巴爾德也象徵著太陽,巴德爾之死暗示著白晝之後必然是接著黑夜。瓦利是代表自然力量的神。這說明了陰暗的長冬過後,新光明的再臨。
另外,槲寄生被古人普遍認為有著特殊的魔力或神力,因為槲寄生在冬季依然常青,不接觸地面也能成長,所以被認為是樹木靈魂所在。巴德爾同時也具有橡樹的象徵,巴德爾的靈魂寄生在外面的槲寄生上面,砍下槲寄生,才能殺死巴德爾。
再說奧丁為什麼需要另生一子報仇,據說乃是因為:一個家族成員殺死另一個家族成員,是很不幸的,即使想要報仇,也只會帶來更大的不幸;但也不能讓家族之外的人來殺死自己的家人。但剛出生一天、尚未梳洗的瓦利,剛好處於模糊地帶,所以可以執行復仇,將霍德爾殺死。
北歐神話 | |
<strong>阿薩神族</strong> | 奧丁 • 弗麗嘉 • 索爾 • 提爾 • 洛基 • 希芙 • 海姆達爾 • 巴德爾 • 霍德爾 • 布拉基 • 伊登 |
<strong>華納神族</strong> | 弗雷 • 弗蕾亞 • 尼奧爾德 |
其他族類 | 諾倫三女神 (狄絲) • 女武神 • 約頓巨人 • 精靈 • 侏儒 |
神話地理 | 阿斯嘉特 • 彩虹橋 • 金倫加 • 海姆冥界 • 中庭 • 穆斯貝爾海姆 • 尼福爾海姆 • 世界之樹 |
參見 | 北歐諸神 • 諸神的黃昏 |
來源 | <埃達> • <詩體埃達> • <散文埃達> • <薩迦> • <丹麥人的事跡> • 沃爾松格系列 • 提爾峰系列 • 古諾爾斯語 • 正字法 |
起源 | 日耳曼 |
社會 | 維京人 • 北歐吟唱詩人 • 渥爾娃女巫 • 迂說修辭 • 指稱隱喻 • 盧恩字母 • 斯堪地那維亞 |
噩夢之事
《巴德爾的噩夢》是北歐著名作品《埃達》的一篇,講述了巴德爾的噩夢。巴德爾是光明之神,奧丁之子。巴德爾做了一個噩夢,預感將遭到暗算致死。阿西爾部落眾神祗無不為此凶兆深感驚駭。主神奧丁遂喬裝改扮去地獄向女占卜者打聽確切音訊。在地獄邊界上,奧丁將已亡故的女占卜者弄醒詢問。女占卜者告訴說巴德爾不久後將被孿生兄弟黑暗之神霍德爾所射殺。奧丁追問中露出馬腳,於是女占卜者不肯再多講。
光明神巴德爾被黑暗神霍德爾射殺乃是命運女神向神祗之族發出的預兆警誡,提醒他們末日即將來到。但是阿西爾部落對此卻置若罔聞。
姓氏來源
巴(Bā)姓源出有三: 1、出自鳳姓,以水為姓。據《姓氏考略》和《路史》載,上古時伏羲氏有個後裔叫後照,定居於巴水,即今四川省東部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巴水為姓,稱巴氏。若干代以後,住在這一帶(含今川、鄂、湘、黔邊地區)的共有五個民族:巴氏、樊氏、醰氏、相(向)氏、鄭氏。巴氏住在紅色的山洞裡,其他五族住在黑色的山洞裡。由於各自信仰的神靈不同,他們常常互相爭鬥,生活很不穩定。後來大家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協商決定推舉一位共同的首領。方法是五族各派出一位代表進行比賽,贏的人就是首領。巴族推出的代表叫務相。他在兩場比賽(擲劍和賽船)中都取得了勝利,所以他就當上了五族的首領,號稱廩君,他的後代多數也稱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姓。據《元和姓纂》以及《通志·氏族略》載,周代有巴子國,開始被封的國君是子爵。巴子國轄境相當於現在四川省的旺巷,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並於秦。巴子國國君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巴”作為自己的姓氏,稱巴氏。據《世本》云:“巴子國,子孫以國為氏。”又據《春秋·巴子》和《路史》曰:巴,周代國名,姬姓。 3、出自北方小數民族改姓。明清時期(約300年前後),滿族、蒙古族人遷徙中原(特別是滿清入主中原)後,有不少的滿人和蒙古人受漢文化影響,一部分從漢例,改為單姓“巴”氏。 得姓始祖:後照。巴姓的最早記錄是,相傳人文黃帝的25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分別為12姓:姬、姞、酉、祁、已、騰、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個“胞族”,散居到各地。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據考證,那時的古老姓氏也還只有64個。在奴隸制時代,周王族姓姬,通過分封諸侯和賜大夫采邑及領地,從姬姓又衍分出198氏。這些“氏”與周同為姬姓,姬姓又衍生出巴姓,與《史記·楚世家》所記相同。根據古代“婦人稱國及姓”之制,巴為國名,姬為國姓,巴姬即巴國姬姓嫁於楚的宗室女。《左傳》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於楚,韓服為巴行人,韓為中原諸夏的姓氏之一,“邘、晉、應、韓,武之穆也”,顯然操中夏語言。楚王族也是中原語言文字系統。故巴、楚在《左傳》桓公九年、莊公十八年、十九年、文公十六年和哀公十八年等多次交往中,全無語言障礙。這表明巴、楚王族語言相近,同屬華夏語言系統。相傳太昊伏羲氏生下鹹鳥,鹹鳥生下乘厘,乘厘生下了後照,後照定居於巴水,即今四川省東部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巴水為姓,稱巴氏。故後照便是巴國人(氏)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