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浙江大學從2005年起創辦以醫學院院長巴德年院士的名字命名的“巴德年醫學班”,實行“八年一貫、兩段完成”的精英培養模式。學生前4年在浙大竺可楨學院學習,獲得非醫學類本科文憑,同時完成臨床醫學基礎、生物化學等33個學分的醫學預科課程;然後進入醫學院學習。讀完8年直接獲得博士學位。巴德年班的學生一半是通過招生直接錄取的高分考生,另一半則從醫學試驗班類(7年制)的新生中選拔。當天進行的面試分兩站。第一站,學生單獨面對5、6位考官,進行英語對話。“談談你的父母”、“你在足球隊踢什麼位置?最喜歡哪個球隊?”“眼鏡在哪裡買的?”考官們的問題五花八門,關鍵考察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和知識面。第二站,5個學生組成一組,抽取2個開放式問題進行自由討論。其中“談談做醫生的苦與樂”是考官們特意設定的“必答題”。“每個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這可以看出他們對一個職業的預期。”浙大醫學院黨委書記陳智說。另一道題則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談談轉基因食品對人類經濟、社會和將康的影響。”“潘雲鶴曾經說浙大要培養‘不倫不類’的人,北大教授韓啟德說‘醫生要見什麼人說什麼話’,請談談你的看法”等等。面試現場,大多數學生毫不怯場,對考官侃侃而談。有的學生非常尊重同組同學的發言,有的學生則表現出很強的思辨性,引述各種報導闡述觀點,而也有個別同學的知識儲備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略顯單薄。“精英人才的選拔不僅要‘見分’,更要‘見人’。”浙大本科招生處處長程藝說,“雖然面試才短短的10分鐘,但是學生知識面,反應能力,溝通能力,性格特徵和人文素養很快就反應出來。”考官們非常注意學生在面試中的姿態,分析問題的切入點和條理,性格也是評審關注的因素之一。“有推理、邏輯能力,有責任心、社會責任感,團隊精神還有好的溝通能力,都是醫生這一職業所必需的素質。而性格過於急躁或者非常不果斷的人就不太適合做醫生,因為他們不能為病人考慮,或者果斷處理事情的能力不足。”陳智說。培養模式
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巴德年醫學班將實行“八年一貫,兩段完整”的醫學博士培養模式。前段要求學生完成浙江大學非醫學類專業的本科學業並獲得學士學位,後段進入醫學院進行醫學專業課程學習,完成學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巴德年醫學班前段納入竺可楨學院理科班培養,一、二年實行竺可楨學院理科班通識教育,三、四年按學生所選專業在相應專業學院學習完成本科學業並獲得學士學位。同時,在本科階段要求修完醫預科課程的所有學分(附屬檔案1),對於本科階段選擇含有醫預科課程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學分要求“就高不就低”的原則下,允許學生替代醫預科課程;若選擇不含醫預科課程專業的學生,學生至少按醫預科最低要求修讀,附屬檔案1作為繼續修讀巴德年醫學班的一個必要條件。後段歸入醫學院醫學專業課程學習,醫學課程原則安排1.5年醫學生物類和基礎醫學教學,以全英語教學為主;1.5年臨床醫學教學,實行與國際接軌的、以床邊教學為主的新型臨床教學方式;最後1年為臨床通科實習。核心課程的設定見附屬檔案2。
滾動機制
前期滾動:第一學年的滾動制按竺可楨學院標準進行,由竺可楨學院和醫學院共同討論決定。分流回系的學生按竺院相關規定分流外,也可分流至醫學院醫學七年制、口腔七年制和預防醫學五年制。‘巴德年醫學班’也實行在竺可楨學院內插班流入,由學生自願報名,按竺可楨學院內部大類轉專業規定辦理。
後期滾動:在獲得非醫學學士學位並完成全部醫預科課程及通過大學英語國家六級後,醫學院於第四學年9月組織專家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考核內容見附屬檔案3),通過考核學生將按8年制醫學培養計畫進入醫學院學習,攻讀醫學專業博士學位。同時鼓勵竺可楨學院其他有志學醫的在讀學生在前四年里完成醫學預科課程的學習並通過大學英語國家六級考試,在獲得非醫學本科學位後,向醫學院提出申請,醫學院將按統一的標準擇優錄取後,進入醫學院學習。
管理模式
前4年按竺可楨學院學生管理模式由竺可楨學院進行全權管理,如學生思政管理、學生社團及淘汰分流等。醫學院將為醫學班配備一名班主任,在竺可楨學院分管書記統一領導下進行工作。醫學院還將為醫學班配備1名學業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學生完成醫預科課程、培養和鞏固學生對醫學的興趣和志向,加強和學生、竺可楨學院之間的交流和聯繫等。後4年的學生管理則完全納入醫學院。
擴展閱讀
1.巴德年(1938.10.27- )
2.免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省四平市人。1967年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1982年於日本北海道大學獲博士學位。原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和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教授。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兼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雜誌》總編、中國免疫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首次發現抗胸腺自家抗體,從而揭示了高血壓大鼠免疫功能低下原因;用胸腺移植等免疫重建方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免疫與高血壓相關的證據;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開展癌轉移機理及防治途徑的研究,率先在國內建立5種高轉移動物模型和穩定的高轉移性細胞株。同時,在內源性白介素-2誘導、同種LAK細胞套用、LAK細胞殺傷原理以及LAK細胞的臨床治療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3.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