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公原之戰

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他的養子柴榮(後改稱郭榮)繼位稱帝,史稱周世宗。建都太原的北漢主劉崇聞訊,十分高興,他認為周有喪事,天子新立,無力征戰,正是興兵滅周的好時機。他遣使與契丹通好,自稱“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後周。

戰爭經過

進攻方:後周世宗柴榮
防禦方:北漢主劉崇
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他的養子柴榮(後改稱郭榮)繼位稱帝,史稱周世宗。建都太原的北漢主劉崇聞訊,十分高興,他認為周有喪事,天子新立,無力征戰,正是興兵滅周的好時機。他遣使與契丹通好,自稱“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後周。
二月,契丹派大將楊袞帶領騎兵萬餘及步兵五六萬人,號稱十萬,到達晉陽(今太原),北漢主以張元徽為先鋒,領兵三萬,聯合進逼澤、潞二州,後周澤潞節度使李筠穆令以兩千步騎抵禦聯軍,在太平驛(今襄垣西北)被打敗。聯軍乘勝包圍,除留少量部隊圍困潞州(今長治)外,大部隊長驅南下澤州(今晉城),企圖一舉滅亡後周。
周世宗教得到入犯警報,決定親征抵抗,親率周軍北上太行,迎擊契丹北漢聯軍。三月十日,周軍從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出發,周世宗令李重進、白重贊為左翼,樊愛能、何徽為右翼,向訓、史超領精騎居中,與聯軍對峙,張永德領禁兵緊隨世宗。而聯軍的部局是:北漢末劉崇居中軍,將台設渠頭村;大將張元徽領左軍,將台居東,在高都鎮東嶺村;契丹楊袞領右軍,將台居西,在巴公鎮宮莊村。陣容嚴整,擺出決戰的架勢。
面對氣勢洶洶的入侵之敵,後周軍隊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在澤州(晉城)境內建立了保證軍需供給的府庫和後勤管理機構——管理院,分別位於今府城村和管院村。

戰爭過程

切準備停當後,周世宗率軍進入澤州(晉城),受到將士們的熱烈歡迎,以至他乘坐的車輦被圍住,許多士兵要一睹皇帝風采,他便從車輦走下,和士兵見面,爾後上車,因而這會見之地後來被封稱為下輦村、上輦村。三月十八日,周世宗在臨澤村(紀念皇帝臨澤州之意)檢閱了自己的軍隊,講了許多鼓舞士氣的話,便率軍北上,經上村、大車渠,與北漢契丹聯軍在巴公原相遇。三月十九日,雙方發生激戰。
戰爭開始時,後周旗開得勝,北漢兵受挫。但後周后續部隊未以,以少擊多,處於劣勢。北漢主劉崇見周兵不多,驕矜輕敵。契丹楊袞觀望周軍陣勢後對劉崇說: “強敵也,未可輕動。”劉崇不以為然,憤憤然說:“時不可失,請公勿言!”楊大怒而去年。劉崇命張元徽進攻後周右軍,交戰未幾,周右軍指揮樊愛能、何徽便敗下陣來,倉皇逃跑,陣腳大亂,千餘兵座降漢。
周世宗見情勢危急,領親兵冒箭石督戰。宿衛將趙匡胤見此情景,站出來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拚死一戰!”又讓禁兵將領張永德率弓箭手搶占左邊高地。二人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以死拼殺,頓挫敵鋒,加上周世宗親臨督戰,士氣大振,人人奮勇爭先,局面很快轉危為安。周世宗領兵衝進劉崇營帳,劉崇急令張元徽策馬迎敵,突然馬倒,後周兵湧上將其斬殺。北漢兵見主將陣亡,陣腳大亂。劉崇舞旗收兵,也阻止不住,大敗。契丹楊袞怒劉崇不聽勸告按兵不動,全軍而還。而劉崇狼狽逃竄,次年,憂病而死。

戰爭影響

巴公原大捷後,稍作休整,後周軍隊在新龍山設宴慶功,將山腳下村命名為下元慶,並根據地勢方位將周圍三村分別稱為上元慶、東元慶、西元慶。
周世宗為了總結治軍經驗,在巴公附近的西澗村講治軍有“四義”(愛護百姓講禮義;扶危濟貧重道義;軍民互助講仁義;一言九鼎重信義。)的道理,後人將此村改稱四義村,因其分東西村,便分稱東四義、西四義。
北漢軍大敗逃竄,後周軍隊乘勝追擊,一直殺過高平城才鳴金收軍。三月二十一日,後周軍隊休整軍隊,斬敗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人,軍威大振,以趙匡胤為殿前都虞候,士兵有升為軍主、廂主者。
巴公原之戰是歷史上的有名戰役。此後,周世宗選賢任能,南征北戰,掃平割據,為以後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