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工鎮簡介
巴公鎮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脈南端的澤州盆地。北控幽燕,南瞰中原。春秋時期,因晉襄![巴公](/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改革開放為巴公鎮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近年來,鎮黨委政府解放思想,創新觀念,堅持大改革促大開放,大開放促大發展的理念,帶領民眾走出了一條以人為本,資源開發為依託,科技創新為動力,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為重點的科學發展之路。有力推動了小康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美麗的巴公三村
一、緊扣經濟中心,夯實文明基![巴公](/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從當地實際出發,巴公鎮是山西特產“巴公大蔥”的故鄉。他們以做大做強大蔥產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現代農業,規劃建設了四個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其中省級示範園區一個,市級三個,面積2.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0%。園區實行企業化管理、科學化種植,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觀光農業循環體系,同時培育出山西省十大農副產業加工龍頭企業之一的“另一面”食品有限公司,農業生產初步走上了產業化道路。
巴公鎮是遠近聞名的煤鐵之鄉,他們立足煤鐵優勢,加大調產力度,延伸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鄉鎮企業從地下到地上,從小到大,從粗到精,從散到聚,朝著科技型、環保型、規模化方向發展。巴公鎮成為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全國鄉鎮企業示範區。規劃建設的巴公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吸納了巴公化肥廠、巴公電廠、福盛鋼鐵公司、天脊集團等20多家“國字”號和民營、混合所有制骨幹企業。生產的生鐵鑄件、鋼材水泥、化工產品行銷國際、國內大市場。全鎮形成了資源開發、冶煉鑄造、煉鋼軋材、建築建材、輕工化工等多元化工業格局。2004年,除工業園區外,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24.4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28元,財政收入達到5021.94萬元。
東四義村農民公園
二、建設農村小城鎮,促進城鄉一體化早在明清時期,巴公鎮就是“商賈雲集,日進斗金”的集鎮中心。近年來,認真組織實施“小城鎮大
![巴公](/img/1/4cd/cGcq5CNwQzLwA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科工貿大街
三、拓展文明層面,營造和諧社會把“民主穩鎮”作為全鎮發展的一大戰略來抓,高度重視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村村成立了民主治村機構,定期進行村務公開,村級實現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企地共建、警民共建活動,形成了嚴密的群防群治治安防範網路,綜治工作受到省市表彰。深入開展文明競賽活動,在黨員幹部中間經常組織“三講”、“三觀”、“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為主題的競賽活動,實行黨員幹部掛牌上崗,以黨風帶動民風和社會風氣的好轉;視窗行業開展“青年文明號”和“承諾服務”、“辦事公開”等文明競賽活動,贏得了民眾好評;在全鎮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湧現出了一批高標準、高檔次的文明示範群體,成為展示全鎮三個文明建設成果的示範視窗。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鎮衛生院發展為縣級醫院,達到了“一級甲等醫院”標準,全鎮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人口自然出生率連續五年控制在0.7%以內,80%的企業職工和30%的農民加入了社會養老保險。農民生活富裕充實,全鎮共修建商品化農民住宅小區35個,全部實現了硬化、綠化、美化,60%的農戶住上了新居;農民就業率達到90%,戶均家用電器貨幣量達到6000元以上,擁有高中檔交通工具的農戶占到70%;農民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追求現代文明,家庭藏書、電腦上網已成為一種新時尚,出現了一批圖書家庭、報刊家庭、電腦家庭。42個村達到縣級文明村標準,其中4個村跨入省級文明村行列,東四義還被確定為全國文明村鎮創建活動示範點。注重改善人居環境,推動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提出了“綠化龍王山,改造高爐群,建設新家園”的奮鬥目標,針對產業特點,徹底取締污染企業,拉長產業鏈條,利用生鐵煉鋼軋材、廢渣制砂、尾氣發電、牲畜糞便生產沼氣等,初步形成了循環經濟模式。
上級關注
巴公鎮的建設成就,受到了社會各界和上級的關注。朱鎔基、宋平、鐵木爾·達瓦買提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巴公鎮視察指導工作,給予了很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