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阻磁頭

巨磁阻效應的套用:阿爾貝·費爾和彼得·格林貝格爾所發現的巨磁阻效應造就了計算機硬碟存儲密度提高50倍的奇蹟。單以讀出磁頭為例,1994年,IBM公司研製成功了巨磁阻效應的讀出磁頭,將磁碟記錄密度提高了17倍。1995年,宣布製成每平方英寸3Gb硬碟面密度所用的讀出頭,創下了世界記錄。硬碟的容量從4GB提升到了600GB或更高。

概述

眾所周知,計算機硬碟是通過磁介質來存儲信息的。一塊密封的計算機硬碟內部包含若干個磁碟片,磁碟片的每一面都被以轉軸為軸心、以一定的磁密度為間隔劃分成多個磁軌,每個磁軌又被劃分為若干個扇區。
磁碟片上的磁塗層是由數量眾多的、體積極為細小的磁顆粒組成,若干個磁顆粒組成一個記錄單元來記錄1比特(bit)信息,即0或1。磁碟片的每個磁碟面都相應有一個磁頭。當磁頭“掃描”過磁碟面的各個區域時,各個區域中記錄的不同磁信號就被轉換成電信號,電信號的變化進而被表達為“0”和“1”,成為所有信息的原始解碼。
最早的磁頭是採用錳鐵磁體製成的,該類磁頭是通過電磁感應的方式讀寫數據。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對存儲容量的要求不斷提高,這類磁頭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因為使用這種磁頭,磁致電阻的變化僅為1%~2%之間,讀取數據要求一定的強度的磁場,且磁軌密度不能太大,因此使用傳統磁頭的硬碟最大容量只能達到每平方英寸20兆位。硬碟體積不斷變小,容量卻不斷變大時,勢必要求磁碟上每一個被劃分出來的獨立區域越來越小,這些區域所記錄的磁信號也就越來越弱。

首個巨阻磁頭

1997年,全球首個基於巨磁阻效應的讀出磁頭問世。正是藉助了巨磁阻效應,人們才能夠製造出如此靈敏的磁頭,能夠清晰讀出較弱的磁信號,並且轉換成清晰的電流變化。新式磁頭的出現引發了硬碟的“大容量、小型化”革命。如今,筆記本電腦、音樂播放器等各類數碼電子產品中所裝備的硬碟,基本上都套用了巨磁阻效應,這一技術已然成為新的標準。

新一代產品及套用

目前,採用SPIN-VALVE材料研製的新一代硬碟讀出磁頭,已經把存儲密度提高到560億位/平方英寸,該類型磁頭已占領磁頭市場的90%~95%。隨著低電阻高信號的TMR的獲得,存儲密度達到了1000億位/平方英寸。
2007年9月13日,全球最大的硬碟廠商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在北京宣布,其旗下被全球最多數字視頻錄像機(DVR)及家庭媒體中心採用的第四代DB35系列硬碟,現已達到1TB(1000GB)容量,足以收錄多達200小時的高畫質電視內容。正是依靠巨磁阻材料,才使得存儲密度在最近幾年內每年的增長速度達到3~4倍。由於磁頭是由多層不同材料薄膜構成的結構,因而只要在巨磁阻效應依然起作用的尺度範圍內,未來將能夠進一步縮小硬碟體積,提高硬碟容量。

巨磁阻效應的其他套用

除讀出磁頭外,同樣巨磁阻效應可套用於測量位移、角度等感測器中,可廣泛地套用於數控工具機、汽車導航、非接觸開關和旋轉編碼器中,與光電等感測器相比,具有功耗小、可靠性高、體積小、能工作於惡劣的工作條件等優點。目前,我國國內也已具備了巨磁阻基礎研究和器件研製的良好基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及北京大學等高校在巨磁阻多層膜、巨磁阻顆粒膜及巨磁阻氧化物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在磁膜隨機存儲器、薄膜磁頭、MIG磁頭的研製方面成果顯著。北京科技大學在原子和納米尺度上對低維材料的微結構表征的研究及對大磁矩膜的研究均有較高水平。

現代電子產品中的套用

今天,移動硬碟、MP3播放器等磁碟驅動設備隨處可見,每天我們都可以將這些小巧精緻的科技產品放在衣袋中隨身攜帶,隨時享受它們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快樂,然而為了這一時刻的到來,偉大的公司與偉大的科學家一起,都付出了難以計算的智慧和辛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