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山東省壽光市田柳鎮秀河片區,正東距鎮駐地六里,東南距市區30里,土地總面積2170.2畝,耕地面積943畝。村莊版圖略成尖錐形,正東為朱家莊子,正南為後疃村,正北為陳家馬村,正西為袁家橋村,西北接袁家橋、劉家橋、太平莊,地勢東西略高,中部地勢較低。
村莊居張僧河與躍龍河中間,村東張僧河上有一座1976年修建的橋,名為“紅旗橋”。村莊道路以三縱兩橫為主,村北有北袁路貫穿,每三十分鐘有一班中巴客車可至壽光市區。2007年末有居民432戶,總計1982人。
張僧河東南接彌河,西北流入巨淀湖。據傳河為宋代時開鑿,因壽光氣候春秋多乾旱,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故而開鑿了幾條河流方便農業灌溉。文獻中最早可見大規模興修張僧河的記載為康熙年間,古時河東有一條運鹽的官道,經今天的薛家村村西,穿過百尺里(今西王高村村中路),向南至縣城。那時候張僧河兩岸楊柳成行、花草繁茂,蝶飛蜂忙,田野里莊稼茂盛穀物飄香,而河東因有座北魏時的慈化寺大廟和王高銀剎美景,許多家族慕名遷來,一時間人口繁衍昌盛,商鋪林立,人流往來密集,一派繁華景象。因年代久遠慈化寺今已不存,王高塔也在文革中被極端分子炸毀,解放後縣裡也多次對張僧河進行整治和清淤工作。
村西躍龍河無遠源,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時縣裡為合理灌溉和生活排污而開鑿。
村莊由來
明朝永樂四年,巨氏由山西省洪洞縣野鵲窩遷此立村,故名巨家莊。因年代久遠巨姓族人已湮滅不存,後李、張、龐、朱氏相繼遷來,至清朝道光年間,因地勢低洼,為防洪而築圍村壩,遂以姓氏而形成朱家圍子,李家圍子,張家圍子,龐家圍子四個自然村,總名仍稱巨家莊。
經濟狀況
巨家村以蔬菜種植、家禽養殖、食用菌種植為全村經濟的重點。2007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288萬元,人均純收入2600元。
優勢產業
蔬菜種植業是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主要種植蔬菜品種有黃瓜、西紅柿、櫻桃西紅柿、豆角、莢豆、五彩椒、山藥、西葫、雞腿菇、白靈菇、金針菇、扁豆、茄子、香菜等,為壽光中部主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
其中白靈菇為巨家村特色蔬菜品種,村民在種植過程中創新性地發明了自動注水、油桶蒸鍋等幾種新技術,並申請了五種專利技術,目前巨家村已經建設成為壽光市主要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年生產食用菌規模達5萬公斤以上。目前村子的蔬菜生產正在向高端、高效、高質的方向發展
社會事業
村建文明大院1處,文明街2條,國小(1999年合併到秀河國小,即今田柳鎮中心國小)、幼兒各一所,衛生室一所,每天都有夜市和各種娛樂活動,老年人生活豐富多彩。全村有線電視,電話入戶普及率已達百分之九十以上,2003年、2005年、2006年被評為壽光市蔬菜生產先進集體,2005年度被評為壽光市先進文明村。擁有五項國家專利技術,趙建修、李本亮、張言福多位村民成為創富帶頭人,事跡被壽光電視台、《北方蔬菜報》、《濰坊晚報》、《壽光日報》、新農網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
巨家村率先回響一村一品工程和新農村建設,村莊街道和住宅經過統一規劃和整修後,面貌煥然一新。社會風氣和諧,村領導班子關注孤寡老人,主動為其解決困難,多名村民獲得田柳鎮年度好媳婦稱號。
著名村民
朱春和、張明三、張尚敏、趙建修、李本亮、張秀蘭等
朱春和
少將(1917—2007)山東省壽光縣王高鎮巨家村(現山東省壽光市田柳鎮巨家村)人。一九三四年加入中
國共產黨。一九三八年參加八路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做黨的地下工作和抗日救亡宣傳工作。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八支隊幹事、科長,八路軍軍政學院學員,中央黨校學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渤海軍區基幹團副政治委員、特務團政治委員,渤海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防空軍兼上海市防空軍政治部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學校政治委員兼華東軍區工兵指揮部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員,南京軍區工程兵副政治委員,1964年轉業後,任郵電部政治部主任,郵電生產指揮部第五辦公室負責人,交通部副主任兼郵政總局局長,郵電部副部長、顧問,1988年離休。1974年朱春和率團參加萬國郵聯第17屆瑞士洛桑大會,並擔任大會副主席。1979年朱春和率團參加萬國郵聯第18屆里約熱內盧大會,並擔任大會副主席。一九六一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因病於2007年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