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台灣左營軍港示意圖。(圖片取自網路)](/img/c/f37/nBnauM3X0UTMwcTNzMzMwkjM3MTM3gzMwEDMwADMwAzMxAzLzM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左營為17世紀明末清初鄭成功治台時駐兵區之一。在清代原稱“萬丹港”,是小型商港,後因泥沙淤積成為小型漁港。1937年,侵占台灣的日本方面將萬丹港改建成軍港。20世紀60年代起為美台“聯合”海軍基地。
左營港為人工築成的軍港,由大港和小港兩部分組成,南部為大港,北部為小港,港寬370米,大港水深10米,小港水深5米。全港共擁有碼頭22座,以岸壁式碼頭為主,突堤式碼頭為輔,其中大型碼頭8座,總長約7乾米;岸壁式碼頭9座,總長5千米,船塢4座,全港平均水深5~10米。此外還有油庫數十座,總儲油量14萬噸,彈藥庫儲量1.37萬噸;機場1個,跑道長940米。
港口設備及駐泊能力
![左營基地](/img/a/aa3/nBnauM3X4MjMxczM1QzMwkjM3MTM3gzMwEDMwADMwAzMxAzL0M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2、防波堤:港口南北兩端均有防波堤,呈弧形從東南向西北伸展。防波堤為“風箱”結構,兩旁堆以水泥砌塊和塊石,退潮時露出水面,兩座防波堤的頂端各有1座燈樁。
3、錨地和系泊:港外有錨地數個,可停靠大、中型艦船。此外,港外還建有水鼓若干,可系錨泊一股艦船。
機構駐紮及艦隻停泊
左營港常泊作戰艦艇約占台海軍作戰艦艇總數的一半以上,可同時停泊5000噸級以下的艦船44艘,是台海軍主要兵力集結地和後勤保障基地,是台灣海軍作戰訓練、後勤補給,艦艇修造和支援外島作戰的主要基地,也是台灣最大的海軍基地和海軍艦隊司令部的大本營。左營基地駐紮有台灣海軍艦隊司令部、陸戰隊司令部、兩棲部隊司令部、第1軍區司令部和62特遣部隊指揮部等主要指揮機構,並駐有124驅逐艦隊,192水雷艦隊,151兩棲艦隊、潛艇部隊和飛彈快艇大隊(海蛟大隊)一部。
台灣海軍艦隊司令部,隸屬海軍“總司令部”,是由台灣海軍原“艦艇訓練司令部”擴編,在1953年7月成立,原稱為“海軍艦隊指揮部”,下轄第一、二、三、四、後勤各艦隊及登入艦隊。1954年4月在該部下轄,再成立“艦艇訓練司令部”及“兩棲部隊司令部”;第二年2月整編,下轄“驅逐艦隊”、“護衛艦隊”、“掃布雷艦隊”、“巡邏艦隊”、“後勤艦隊”、“艦隊訓練司令部”及“兩棲艦隊司令部”,時至1968年9月更名為“海軍艦隊司令部”,是艦艇部隊的最高行政指揮機關,主要負責艦艇部隊行政管理、教育訓練、技術保障等工作,戰時遂行海上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