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文化遺產

0世紀60年代初,倫敦尤斯頓火車站存廢問題引發了英國全國性的工業遺產保護活動。70年代,相關理論探討有明顯突破。1973年,英國產業考古學會成立,第一屆國際工業紀念物保護會議在英國鐵橋峽谷召開,標誌著國際性的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始。2003年7月,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大會通過了《下塔吉爾憲章》,闡述了工業遺產的定義,指出了工業遺產的價值以及認定、記錄和研究的重要性,並就立法保護、維修保護、教育培訓、宣傳展示等方面提出了原則、規範和方法的指導性意見。截至目前,《世界遺產保護公約》的182個簽約國中,有137個簽約國擁有世界遺產項目,其中有23個簽約國擁有43項世界工業遺產:英國6項,巴西4項,法國德國瑞典比利時各有3項,印度西北山區的西姆拉窄軌鐵路,也在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該公約,目前共有 37個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1個工業文化遺產——都江堰。2006年,中國公布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錢塘江大橋、南通大生紗廠等9處近現代工業文化遺產榜上有名。加上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兩處工業文化遺產——大慶第一口油井和中國第一個太空飛行器研製基地,中國共有國家級的工業文化遺產11處。2006年4月18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討論並原則通過了對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將起到憲章作用的《無錫建議》,認為中國的工業遺產包括:西方殖民工業、洋務派民族資本企業,以及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社會主義工業等。2006年5月,國家文物局下發《關於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通知》,指出“工業遺產保護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中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的新課題”。2007年,中國啟動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國家文物局將工業建築及附屬物歸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的重要子類予以明確,表明中國政府已將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列入議事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