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 湖[長江流域安徽省中部湖泊]

巢 湖[長江流域安徽省中部湖泊]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巢湖,曾稱南巢、居巢湖,俗稱焦湖。是長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位於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巢湖、肥東、肥西、廬江二市三縣環抱,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1公里, 湖岸線周長176公里,平均水深2.89米,面積780平方公里,容積20.7億立方米。

湖水主要靠地面逕流補給,流域面積為13486平方公里, 集水範圍包括合肥,巢湖、肥東,肥西,廬江,舒城、無為等兩市五縣。沿湖共有河流35條。其中較大的河流有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煬河、柘皋河、兆河等。從南、西、北三面匯入湖內,然後在巢湖市城關出湖,經裕溪河東南流至裕溪口注入長江。

巢湖主要名優水產有銀魚、秀麗白蝦、湖蟹,三者被譽為“巢湖三鮮”。另外在魚類資源中,湖鱭主宰著巢湖漁業的產量。紅鮊、“四大家魚”、鯉、鯽等魚類都是巢湖優質鮮群種。

巢湖湖區非大旱年可全年通航。沿湖有巢縣、散兵、槐林、馬尾河、塘西、施口、中廟等港口、碼頭。

巢湖南可截天塹長江,北控“淮右襟喉”合肥,左與大別山形成犄角之勢,右威脅古都南京。巢湖軍事地位歷來為“天下有事是必爭之地”。建國後,劉伯承、陶勇等高級領導人,數次視察巢湖。歷史上發生過許多知名的戰事。

有關景區文化,請參閱:巢湖風景名勝區

湖泊地理

湖泊形態

位置境域

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由合肥市、巢湖市、肥東縣、肥西縣、廬江縣二市三縣環抱。

地理參數

巢湖姥山島一帶湖面 巢湖姥山島一帶湖面

巢湖,總計湖長54.5公里。其中由巢湖閘至下楊村26公里,由下楊村至中廟10公里,由中廟至井川圩18.5公里。最大寬度,為垂直於長度方向的相對兩岸間的最大距離,當水位10米時,寬度為21公里。平均寬度,為湖水面積除以湖泊的長度,當水位12米時,面積為820平方公里,由此可以得出,湖泊平均寬度為15.1公里。

岸線長度:當水位為6米時,岸線長144.5公里;當水位為10米時,岸線長173公里;當水位為13米時,岸線長181公里。

湖泊面積:當水位6米時,面積為560平方公里;當水位8米時,面積為755平方公里;當水位10米時,面積為774平方公里,當水位12米時,面積為820平方公里;當水位13米時,面積為825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當水位6米時,水深0.29米;當水位10米時,水深4.09米;當水位13米時,水深7.55米。

湖水最大深度:當水位6米時,最大水深0.98米;當水位10米時,最大水深4.98米;當水位13米時,最大水深7.98米。

湖泊容積:當水位6米時,容積為3.50億立方米;當水位8米時,容積為17.17億立方米;當水位10米時,容積為32.52億立方米;當水位工2米時,容積為48.10億立方米。

湖底平均坡度0.96%。

成因演變

巢湖流域的地質構造單元位於塔里木一中朝板塊和華南一東南亞板塊的交匯地帶。這兩大板塊於距今約1.95億年左右的三疊紀末的印支運動會聚,拼合形成了現代的安徽大陸,巢湖流域恰處於這兩大板塊的分界部位。在印支運動以後的燕山運動期間,整個侏羅紀、白堊紀約1.96~0.8億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斷陷為特徵,安徽省的西界到巢湖一帶沉積了厚數千米的侏羅白堊系地層。喜瑪拉雅期,第三紀開始,巢湖一帶進一步斷陷,沿著一組北東走向和另一組北西走向的斷裂、斷陷,使大別山北麓的流水在這裡受阻,形成斷陷湖。大約是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前500~350萬年),湖泊面積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約1.5萬年到現在,表現為大量泥沙不斷流入湖中,湖水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形成現代的巢湖。

巢湖形成初期,湖盆下沉趨勢顯著,表現了岬灣曲折見溺湖岸的特點。現代地圖上10米等高線即為當時的湖岸輪廓,湖泊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原先在巢湖市(原巢縣)城關附近的大沼澤竇湖早已消亡。白湖以及包括無為洲在內的廣大濱湖地區,當時亦屬巢湖水域。據史料記載,僅宋代以前的200多年間,湖泊面積就縮小了五分之一。原湖灣所在的杭埠河、南淝河、柘皋河及裕溪河的沿湖河口三角洲圩田,在人們未圍墾之前為巢湖四大湖灣,後經河川泥沙的淤積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湖泊灘地。今日的湖盆自然形態已被人類活動所改造,然而在老三角洲圩區的河口仍然不斷地生長著的三角洲使湖盆日漸淤淺。據計算每年約有200萬立方米泥沙淤積在巢湖。根據現有資料的分析與航空相片解譯,從1955~1979年的25年中杭埠河口三角洲圍墾區的總面積約有62平方公里。除上述地段外,湖區其它地段的沿岸,也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據分析,25年來岸線向湖區推進的最大水平幅度在80至100米左右,平均年發展速度尚不足4米。巢湖建閘後使巢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原有廣大面積的灘地沉淹湖底,輸入泥沙的蓄積增多,加劇了湖盆的淤塞。

湖泊地貌

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輪廓是中生代燕山運動和新生代喜瑪拉雅運動所造成的。由於其處於幾個次級單元的交匯地帶,各單元均有獨立而又彼此影響的發展過程,反映在地貌形態上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差異。

一、濱湖地貌

(一)北部剝蝕丘陵階地區

這一地區包括柘皋河以西至撮鎮一帶。地質構造位於張八嶺台拱範圍。它受台拱兩側郯(城)廬(江)深斷裂帶的控制,使龍泉山及其周圍的丘陵成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地壘型構造。丘陵頂高一二百米,它在第四紀末遭受了強烈的風化和剝蝕,由變質岩組成的山坡切割強烈,溝壑密且峻,剝夷物質堆積於坡麓。由於近期掀升,河流侵蝕,形成高度分別為20~50米左右的階地。區境在中下更新世時期是處在上升剝蝕階段,現代烔煬一帶仍有掀升跡象,地面剝蝕作用仍在繼續進行。

(二)東部構造剝蝕低山區

區境系指柘皋——槐林一線以東地區。地質構造位於下揚子台坳。由於受三迭紀末印支運動以來歷次構造運動的影響而形成今日海拔三四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嶺。其中銀屏山一帶有很好的石灰岩溶蝕地貌,山嶺坡雒普遍發育有二級階地;其中20米一級分布不廣,發育較好的是50米左右一級。它是中晚更新世紀發育於砂頁岩基礎上,經湖水長期浸蝕而成的湖相礫石階地或石質階地。

(三)西部剝蝕壑丘階地區

區境包括撮鎮——槐林一線以西地區,地質構造位於江淮台坪和北淮陽地槽褶皺帶結合部位,也就是前述兩個板塊的會聚部位。從印支運動以後,區境發生顯著沉降,形成典型的斷裂地塹盆地。區內第四紀堆積厚度一般在15~20米,岩性單一,為晚更新世黃土堆積。近期地表受拱曲掀斜運動的影響和水流的沖刷,形成崗沖交錯,起伏不平的波狀平原。區內水系短小,下切較深。河流與階地向湖區呈顯著傾斜。入湖河口三角洲圩口地區,全新世以來表現了顯著沉降,地面高度約7~9米。

二、湖岸地貌

巢湖湖岸由於浸水的結果,岩嘴伸入湖中成半島,窪地凹入內陸形成湖灣。巢湖湖岸按其形態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類型:一是石質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較短,受風浪淘蝕,發育有浪蝕穴,如中廟嘴、槐林嘴、紅石嘴,青龍嘴、黑石嘴、龜山嘴等;二是砂土質湖岸,這類湖岸由於土質疏鬆,透水性強,一般經湖流和波浪的短期沖刷,就可形成寬闊的淺灘,使岸線日趨穩定。巢湖多數湖岸屬於此類型。三是粘土質湖岸。岸線平直少灣,屬穩定型。它主要分布在烔煬河口以南至蘆席嘴、下派河南部一帶。另外,下派河至新河口一帶屬一段沼澤湖岸。

三、湖盆地形

湖底平坦,平均底坡為0.96%,高程變化在5~10米之間,岸線曲折,岬灣相間。湖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向東南傾斜,深水區集中在東部,高程5米;西部湖床較東部淺,高程一般在5.5米以上。一般來說入湖河口都發育了水下三角洲,尤以杭埠河一帶最為顯著。目前各河口仍在不斷淤塞。

湖區氣候

巢湖屬北亞熱帶溫潤性季風氣候。控制區境的大氣環流以西風環流及亞熱帶環流為主;此外,高空西北因西藏高原地形阻塞形成的西南低壓也常進入區境。整個流域年平均氣溫在15~16℃之間,活動積溫在4500℃以上,有200天以上的無霜期,季節分明,年氣溫較差在25℃以上,年降水量1000毫米等值線通過區境。總的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季風顯著,四季分明,熱量條件豐富,無霜期長。

當巢湖水位在8米時,面積為755平方公里,容積為17.17億立方米。由於水體熱容量大,熱量交換也較陸地多,故夏季湖體又是一個“熱源”。另由於大量釋放熱量,從而對區域內的氣候也施以影響。

水文特徵

一、水位

巢湖出湖口的裕溪閘 巢湖出湖口的裕溪閘

巢湖水位,隨著入湖逕流量和湖面降水量的增加,水位即趨上漲,加上巢湖另受長江江水倒灌頂托,故高水位的持續時間較長。

巢湖退水期一般從9月開始,年內水位變輻典型年份的情況是:1954年達6.48米,為歷年最大值;1966年則只有1.44米,為歷年最小值。此外,年內水位變化變輻在1959年以前較大,為6.48米到2.48米之間。1959年巢湖閘修建後,變輻減小,僅在4.92米到1.44米間。

巢湖多年平均水位為8.03米。年平均最大值水位為9.62米,發生在1954年:其次為9.41米,發生在1983年。年平均最小值水位巢湖閘建立前為7.11米,發生在1948年,巢湖閘建成後為7.23米,發生在1968年,次之為7.39米和7.46米,分別發生在1967年和1978年。

歷年絕對最高水位為12.93米,發生在1954年。1956年6月科技工作者在湖心姥山島考察,根據洪水痕跡推斷1849年巢湖姥山島後灣水位為13.57米;次之為12.29米和11.88米,分別發生在1983年和1969年。絕對最低水位,據原巢縣水位站資料,現巢溺閘下游3公里處,1960年僅4米,1961年為4.12米,1956年和1958年均為4.32米。1969年以後根據巢湖閘水位站資料,1978年為6.47米,其次為6.54米和6.68米,分別發生在1967年和1966年。

巢湖水位,西岸高於南岸,南岸高於北岸,東岸最低,即湖面由西岸、南岸微向北岸和東岸傾斜。

二、湖水收支

巢湖湖水主要來源於各來匯河的來水量和湖面的降雨,集水面積合計9130平方公里,降水匯入100.46億立方米。

三、含沙量

巢湖湖盆本身所形成的泥沙,一般來說為量不大,只在局部地區如下派河口、烔煬河至蘆席嘴一帶被風浪、湖流衝擊產生的塌岸,以及泥沙被攪拌的現象才比較顯著。

巢湖湖水含沙量主要來源於入湖水流中所挾帶的懸沙,入湖河流主要有南淝河,派河,蔣口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等,其中南淝河、派河,杭埠河帶入泥沙比重最大。

平面上含沙量分布的一般規律為西半湖大於東半湖,近河口處大於遠離河口處。湖心處小,近岸處大;有水草處小,無水草處大,垂線上分布上小下大。

四、水溫

巢湖水溫多年平均值約為16.9℃,年際變化很小。年內水溫具有明顯的差異,一般7月份水溫最高,最低水溫出現於1至2月。據資料統計,1963年水溫極端最高值為35.4℃,極端最低值為0.2℃,年最大水溫較差達35.2℃。

巢湖水溫日變化不同水層略有不同,表層最高、最低水溫分別出現在6時、15時左右,中層水溫最高、最低值均較表層滯後一小時;而底層水溫的周日變化則很不明顯。表層水溫日較差僅1.5℃,其餘兩層則更小。

五、透明度與水色

湖水透明度一般介於0.15~0.25米之間,相應水色為15~17號,即多呈黃褐色。實測透明度最大值為0.30米,出現在古泉崗附近;而下派河口卻只有0.08米,為透明度最小處。巢湖湖水透明度與水色的基本狀況是透明度小,水色濁,變化不大。按全湖分布來看,大致是東北部水域透明度較大,水色也較高,而湖的西部、西北部和南部以及受風浪侵蝕比較嚴重的岸邊、入湖河流河口附近,透明度較小,水色略低。

六、湖流

巢湖湖流的平均流速:一般介於0.02~0.07米/秒之間,最大流速為0.62米/秒,但個別地方也有零速出現。就平面分布來看,平均流速東半湖大於西半湖,而西半湖各入湖口附近又大於離岸較遠的開闊區域,巢湖最大流速出現在姥山一中廟一線。垂線上的流速一般呈表層大,底層次之,而中層最小。底層流的類型基本和表層流相似,所不同的是底層流受湖底地形影響顯著,以致在地形起伏較大的地方易形成一些局部環流。如從姥山以東至烔煬河一線,這裡湖水最深,湖底有較大面積的狹長形深槽存在,所以該處出現了三個環流。這些環流的運動方向互不相同,中間一個呈逆時針運動。

水系河流

巢湖位於長江水系的下游。湖水主要靠地面逕流補給,流域面積為1293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閘以上9130平方公里,閘以下3808平方公里,集水範圍包括合肥,巢湖、肥東,肥西,廬江,舒城縣、無為縣等兩市五縣。灌溉面積達400多萬畝。

沿湖共有河流35條。其中較大的河流有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煬河、柘皋河、兆河等。入湖河流呈向心狀分布,河流源近流短,區內地勢起伏不平,表現為山溪性河流的特性。

巢湖水系分布很不對稱,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煬河,柘皋河等主要河全來自西部及北部的山地,其中以杭埠河、白石天河、南淝河為巢湖水系的主流,約占整個巢湖流域面積的70%;南部的河流更短,水量也小,有石山河、谷盛河、兆河、十字河、高林河等。巢湖水系之水從南、西、北三面匯入湖內,然後在巢湖市城關出湖,經裕溪河東南流至裕溪口注入長江。

上遊河流

南淝河 發源於肥西縣長崗鄉,經董鋪水庫、合肥市區、肥東縣建華、圩埂、唐小郢、楊墩、三汊河、板橋至施口入巢湖,全長65公里,流域面積1618.5平方公里。其中合肥市蕪湖路橋至施口30公里可以通航,是合肥市的唯一水運通道。南淝河大小支流有13條,主要支流有四里河、上板橋河、店埠河、長樂河等。

派河,發源於肥西縣中部周公山,李陵山等丘陵地帶,河道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城西橋、上派、中派、下派入巢湖,全長48.9公里,流域面積584.6平方公里。河床上游彎窄流急,下游寬直流緩。枯水季節水深1米,主要支流有苦驢河、梳頭河、王老堰河、滾子河、古埂河等,多為季節性河流。上派至河口常年通航。

杭埠河,屬天然河流。源於岳西縣主簿園,自西南向東北流經舒城縣龍河口、馬家河口至將軍壋,下經廬江縣境廣寒橋於王四六渡下(左岸為肥西縣),在大潭灣與豐樂河合流,匯新河再入巢湖,全長139公里。流域面積2070平方公里(不包括豐樂河)。

白石天河,又名白山河,發源於廬江北部金牛丘陵地帶,向東北至三汊河左匯牛首河,再向右拐匯羅埠河,經南靈北注入巢湖,全長57公里,流域面積843平方公里。白石天河系天然砂質河流。自高山尖至石頭鎮36公里稱金牛河。石頭鎮至白山河口21公里稱白山河,河道彎曲淺窄,上游泥沙流失嚴重。

兆河,屬人工河流。原名操河,又稱皂河、馬尾河,全長13.6公里。清李恩緩《巢湖志·河汊》載;皂河在巢縣馬尾河內,相通可十數里,為曹操所開,水入巢。

柘皋河,唐宋時名石樑河,後隨柘皋鎮興盛而改稱柘皋河。源於桴槎山東雒,流經柘皋鎮,至河口村入巢湖,全長37公里,屬平原河流,沿線有夏閣河、中垾河匯入,流域面積540平方公里。

豐樂河,古稱桃溪,清代稱後河,又名界河。全長117.5訟里,流域面積2080平方公里。有南、北、中三源,均出六安境。原與杭埠河匯合,後向東延伸至大潭灣匯合,注入巢湖。

塘串兆河,位於廬江縣東北,流向由南向北,是溝通黃陂湖、白湖、巢湖的樞紐水道。河分三段:由缺口大橋下至白湖一段叫塘串河(原名大缺口、麻線河、荒草溝、塘缺河)約5公里;塘串河至姥山頸一段叫新河(系白湖墾殖後新開河),縱穿白湖農場,長15公里;自姥山頸至馬尾河口一段叫兆河(原名皂河,系人工河),長12公里,是廬江與巢縣的分界線。支流長河(又名盛橋河),源出二蛟子山,由西向東經盛橋鎮入兆河,長21.5公里,集流面積85平方公里。順港河源出東顧山東麓,過蜃山經董灣入新河,長11公里。白湖的東環圩河環繞東大圩,南北兩端分別與新河相匯,長21.3公里;西環圩河環繞西大圩,南北兩端分別與新河相匯,長23公里。東西環圩河,既是泄洪道、航運線,又是白湖農場與周圍縣的界河。

谷勝河,橫穿廬江縣許橋鄉境,源出牌樓附近的無名山,系一獨立小河,由西南向東北流入巢湖,全長8公里。

下遊河流

裕溪河,又名運漕河,古稱濡須水。西起巢湖東口門,東南至裕溪口入長江,全長77公里,是巢湖唯一的通江河流。沿途有清溪河、西河等較大支流,流域面積3808平方公里。

湖區物產

魚類

建國1949年10月1日後對巢湖魚類的資源進行了三次調查,1963年收集魚類標本83種,1973年收集魚類標本67種,1980年收集魚類標本78種。到20世紀90年代為止,已知巢湖共有魚類94種,隸屬1目、20科。

巢湖主要名優水產有銀魚、秀麗白蝦、湖蟹,三者被譽為“巢湖三鮮”。另外在魚類資源中,湖鱭主宰著巢湖漁業的產量。紅鮊、“四大家魚”、鯉、鯽等魚類都是巢湖優質鮮群種。

1、銀魚

巢湖所產的銀魚主要是大銀魚和太湖短吻銀魚兩種,另外尚有為數不多的長江銀魚。銀魚是巢湖定居性魚類,古稱“膾殘魚”、“王餘魚”、“白小”等,巢湖銀魚歷來被譽為“魚類皇后”,它不但體形體色美觀,且骨軟無刺、鮮嫩可口、營養豐富,頗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好評。20世紀70年代以前,巢湖每年產銀魚50~80噸。70年代後期,由於採取了調整捕撈期,改革漁具漁法,保護產卵親魚等措施,使銀魚資源逐年增長,1985年產量達275噸。巢湖銀魚的冰凍小包裝,還出口德國、美國、日本等國。

2、湖鱭

是巢湖重要的小型經濟魚類,歷來在巢湖魚類總產量中占很大比重。湖鱭游速甚快,肉細嫩,肥而不膩,與鰣魚各有千秋。每年6至7月是湖鱭繁殖盛期。幼魚生長速度很快,3個月左右可長大成魚,所以捕撈生產主要集中在10、11兩個月。湖鱭除少量鮮食外,大部分曬製成乾品運銷全國各地。

3、翹嘴紅鮊

翹嘴紅鮊是巢湖大型經濟魚類的優勢魚種,其產量占巢湖大魚總產量的38~50%,是構成巢湖大魚產量的主體魚。自20世紀60年代起,由於“酷捕濫撈”,“白魚”資源顯著減少。巢湖開發公司成立以後為提高“白魚”產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81年人工繁殖“白魚”,獲得成功,為增殖“白魚”資源,開發巢湖水產開闢了新的途徑。

4、湖蟹

湖蟹,學名中華絨螯蟹,又稱江蟹,俗稱“螃蟹”、“毛蟹”,是巢湖名貴水產之一。巢湖建閘前,每年春季大批毛蟹幼苗經裕溪河入湖生長。自20世紀60年代裕溪閘和巢湖閘建立以後,幼蟹回遊受阻,不能進入巢湖。1972年以後,巢湖開發公司每年向巢湖人工投放蟹苗和幼蟹,使巢湖的湖蟹仍能保持一定的產量。由於長江口蟹苗資源的日益枯竭,巢湖的湖蟹生產瀕臨危機。進入20世紀80年代,水產科技工作者,在人工繁殖蟹苗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別是安徽滁縣水產研究所的人工淡水蟹苗育種已獲得成功,給巢湖的湖蟹生產帶來了生機,巢湖每年產蟹約15~30萬斤。

5、秀麗白蝦

秀麗白蝦簡稱白蝦,俗稱巢湖白米蝦,是巢湖水產中的珍品,在巢湖的蝦類組成中,約占80%以上,為優勢種群。白蝦殼軟肉嫩,其味鮮美,由於它分布於敞水湖區,產量高,又是巢湖許多魚類的重要餌料。巢湖白蝦年捕獲量約百萬斤左右。20世紀60年代,巢湖白蝦曾運銷國際市場。巢湖白蝦能夠加工製成蝦乾、蝦米,白蝦的籽可以加工成蝦籽。蝦米又叫湖米,巢湖是中國湖米的主要產區之一。

水生植物

巢湖水生植物已知122種,其中浮游植物72種,水生維管束植物50種。在50種水生維管束植物中,分別隸屬42屬28科,其中蕨類植物4種4屬4科,雙子葉植物28種28屬17科,單子葉植物18種17屬7科。1954年以前,巢湖水生維管束植物相當豐富,種類也較多。1954年大水之後,水生維管束植物近乎滅絕,由於保護得當,1960年前,巢湖水生維管束植物面積為30萬畝左右。1965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再行調查時,在湖中僅採到5種水生維管束植物。1978年僅有4700畝左右。1981年根據實際考察和調查,已恢復到29800畝,約占巢湖水面的2.51%。挺水植物主要為蘆葦、荻、茭筍、紅草、酸模葉蓼、水蓼等。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主要集中在大興圩、兆河口、東口門—巢湖閘—龜山等地。植物積類有菹草、竹葉眼於菜、黑藻、苦草、荇菜等。

鳥類

巢湖沿岸有大面積圩區的水田和沼澤地,冬季和春季以扇尾沙雉、鳳頭麥雞和紅腳鶴鷸為優勢種;白腰草鷸、林鷸、青腳鷸、澤鷸、烏腳濱鷸、尖尾濱鷸、紅嘴鷗等為常見種;蒼鷺、大白鷺、赤麻鴨、灰斑鴴、大沙雉、針尾沙雉等為稀有種。夏季以池鷺為常見,偶見小白鷺、劍鷺、灰頭麥雞等。
天氣正常的情況下,在裸露的湖灘淺水處有大量的水鳥活動,但種類不多,以環頸鴴、紅嘴鷗為優勢種;蒼鷺、扇尾沙雉、白鶺鴒、銀鷗為常見種;黃鶺鴒、鳳尾麥雞為稀有種。風浪較大時,湖灘及淺水處很少有水鳥活動。夏季由於雨水漸多,入湖河水量激增,湖水顯著上漲,湖灘面積驟減。在有限的裸露湖灘上只能見到大量的金眶鴴和少量的鶺鴒。蘆葦盪中則只見到大量的大葦鶯,偶見葦鵐。
湖區水面水鳥甚少,只偶見少數鴨類。但在鴨類遷徙期,可見大群野鴨在湖面活動。冬季湖區水面上空,尤其是湖灣港汊上空有大量在此越冬的紅嘴鷗和銀鷗。

軍事地位

巢湖是長江北岸的軍事要地。軍事家認為,北方軍隊南下由江淮之間渡江,要道有兩個:一是江蘇浦口,另一個就是巢湖。巢湖水系延伸整個皖中,形成皖中水網,上接淮河,下達長江。占據巢湖,對長江中、下游構成威脅;可以“窺天塹,南都(南京)危矣!”由巢湖南下長江,可跨江南進,可順流而下,可溯江西征。巢湖有一個長江入口——裕溪口,“正扼其(指長江)中,東西兩關又從而輔翼之”,“雖有十萬之師,未能寇大江”(見康熙《合肥縣誌》)。曹魏雄勁之旅,馳騁北方無敵,卻因巢湖而終不能跨江。

巢湖是省會合肥天然屏障。合肥史稱“淮右襟喉”,軍事地位異常重要。市南為湖,控制著水上通道和南方一面。南宋抗金將領趙善俊指出:“合肥恃巢湖之險,以通。由江南北伐進江淮,必先經巢湖而方能北上。孫吳即因此而“六圍合肥不成”。巢湖雖不直接通長江,就長江而言,它是接近前線的後方。水域寬闊,湖中有島,是水軍聚集訓練的優良場所:流域是天然的糧倉,都為建立軍事基地提供了良好條件。因而南梁荀朗,明末張獻忠,以及人民解放軍,都曾以湖為軍事基地。巢湖南可截天塹長江,北控“淮右襟喉”合肥,左與大別山形成犄角之勢,右威脅古都南京。清末李鴻章說:“全皖之險為湖”。巢湖軍事地位歷來為“天下有事是必爭之地”。建國後,劉伯承、陶勇等高級領導人,數次視察巢湖。

湖區航道

巢湖閘 巢湖閘

巢湖湖底高程4~4.5米,常水位7.5米。支流有柘皋河、派河、豐樂河、杭埠河、塘串至兆河、白石天河。湖區有施口至巢縣東門口、兆河口至巢縣東口門、施口至中廟、施口至下派、施口至兆河口門、施口至三河口門六條航線,總長225公里;其中施口至巢縣東口門為合裕航道中段,穿湖長53公里。

1959年巢湖節制閘未建以前,巢湖水位無法控制。雨季或洪水期,江水倒灌或湖內洪水上漲,東口門水流順逆不定,水流湍急,過往船隻必須採取人力背纖或拉溜,才能越過急流。枯水期湖水下泄,上行船舶也要拉溜入湖。建節制閘後,巢湖湖區航道水位年均控制在7.5米左右(吳淞基面),非大旱年可全年通航。沿湖有巢縣、散兵、槐林、馬尾河、塘西、施口、中廟等港口、碼頭。主要來匯河流有南淝河、杭埠河、豐樂河、白石天河和柘皋河,都可常年通航,經巢湖東口門入裕溪河直下。

湖區生態

歷史上巢湖四周層巒疊嶂,樹木蒼翠,湖水清澈,魚蝦滿湖。由於巢湖是一通江淺水湖泊,加之具有大面積的沼岸草灘和水生植物,為洄游及半洄游性魚類提供了良好的產卵繁殖與肥育場所,也為定居性魚類創造了適宜的棲息條件。因此水產資源豐富,以“日出斗金”著稱。

到20世紀90年代,流域林木稀疏,森林覆蓋率僅為6.7%。林地有所增加,但60%為幼林和稀疏林,砍伐量大於生長量,木材蓄積量仍在下降。水生植被覆蓋率民國20年(1931)前約為30%,五十年代初覆蓋率約為10~20%。1954年大水湖區植被幾乎淹沒殆盡。20世紀六十年代初,計約2萬餘畝,其中沉水及浮葉植物則僅呈點狀分布,數量甚微,後又經1969年大水及“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人為破壞,至1978年統計,湖區植被僅剩4700餘畝,只占湖泊面積的0.4%。

1959年和1960年先後修建了裕溪閘和巢湖閘後,人為地切斷了巢湖唯一的通江河道,每年一般在3~8月關閘,以防江水倒灌,此時正值洄游性魚類的溯江產卵季節,也是長江魚苗的汛期,江湖隔絕,切斷了魚類的洄游通道和長江魚苗倒灌入湖的機會,同時,漁業資源的過度掠取,使巢湖魚類群體補充來源大大減少,因而導致魚類區系組成改變和漁獲產量的急劇下降。建閘後,漁獲物中青、草、鰱、鱅大大減少,三錢鯤、河魨、胭脂魚、鰣魚、鰻魚等洄游性魚類瀕臨絕跡。建閘前,1952年“四大家魚”產量達250萬斤,占漁獲量的31.3%,1960年增加到90%,1963年銳減,只占總漁獲量的15%,1980年全部大魚產量也僅占總漁獲量的20%。

由於土地面積的縮小,人口增加,加之建國後長期“以糧為綱”,沿湖農民為了獲得足夠的土地,自發和有組織地擴大了對湖泊的圍墾。巢湖的人工圍墾可以追溯到1700年以前,原來的湖泊有360多個天然湖汊、湖灣都被歷代所圍墾,僅清代沿湖圍墾總面積就達到62.8萬畝。建國後仍有分散的小面積圍湖造田。人工圍灘破壞了水域生態環境,改變了湖泊自然形態。肥西縣的濱湖,廬江縣的北閘、同春,巢湖市的龜山、散兵、花塘等圍墾區,原來都是較好的湖灘、湖灣,也是水草較多、飼料豐富的魚類產卵場所,圍墾後草灘遭到嚴重破壞。

名勝古蹟

湖上景區

中廟—姥山 中廟—姥山

姥山,距湖北岸的中廟3.5公里。山上有古塔、古廟、古船塘。1982年,山上新建“望姑”、“虎山”、“望姥”3個亭子。

文峰塔,聳立於三山之中,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塔身由條石壘砌而成,八角飛檐和塔頂均系磚瓦砌蓋。塔共7層、135級,高51米。塔門刻有“雲梯”二字。二層門頂刻有吳毓芬的姥山歌,清晰依舊。塔內磚雕佛像802尊,李鴻章、劉銘傳等所題石匾25幅。塔中四壁假門。塔是為顯赫人文而修,故名文峰塔。傳說,登塔可更清楚地看到兒山(即孤山),所以又名望兒塔。

聖妃廟,原為祭祀主湖女神的古廟,始建於晉朝。唐羅隱詩中有“臨塘古廟一神仙,繡幌花容色儼然”,即指此。清末隨續建文峰塔重修,命名“巢湖古廟”。目前正在整修,還原名“聖妃廟”。

古船塘遺址,在山南側,舊稱“南塘”,是天然避風港。元末俞通海等率水師結寨姥山時修建。船塘全用石頭壘成,歷經500多年的風摧浪擊,依然可見。

鞋山,距姥山西側不遠的水中,有兩塊巨石,兩石相隔無幾,形似木履,故稱作鞋山。

中廟,位於湖北岸的中廟鎮,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廟。因廟處於合肥至巢縣(今巢湖市)之途中,故名中廟。也作忠廟,又稱太姥廟、聖妃廟。後來也祭奉碧霞元君(傳為泰山玉女)。

四頂山,古有“廬陽一郡勝境’之說。山臨湖座落,四峰相連,得名四頂。傳聞古仙魏伯陽鑄鼎煉丹於此,所以舊稱四鼎山。唐朝有僧人建寺于山上,宋時改建稱慶和寺,明代稱朝霞寺。寺門有一幅對聯:“山勢東來猶望蜀,湖波西下欲吞吳”。著名學者方自勉隱居此山時,建朝霞書院以授學。現在山上寺廟書院皆毀,遺址尚可辨認。四頂山上有“四頂朝霞”景觀。

巢湖閘,1962年建成。閘上的“巢湖閘”三字,是劉伯承元帥來巢湖視察時親筆所題。

沿湖風景

牡丹花、仙人洞。巢湖南岸銀屏山山下有一塊谷地,谷地北壁猶如刀削斧劈,高約五六十米,陡峭似屏。壁間岩石崢嶸,怪松盤節,壁上一株牡丹紮根石縫,花下岩上刻有“銀屏奇花”四個遒勁豪放的大字。每逢穀雨前後,牡丹吐苞開放,奇葩妖妍。相傳“花開三枝主幹旱,花開五朵兆豐年”。花開時節,觀賞者絡繹不絕。

牡丹花下有一洞,稱仙人洞。傳為呂洞賓修煉成仙之地。銀屏山上,古龍興寺原有99間半建築,素有“北九華”之稱。現愛國華人捐款修復一座大殿。

笑泉,在湖南岸的笑泉行政村,距湖約10餘里。泉系天然泉眼,水清甘冽,泉底卵石如珠,泉周用山石壘起。舊志載:“人笑語喧譁,則瓊珠上泛,倍覺噴涌”。“人默泉無聲,人笑泉大涌”。笑泉,一名呂仙泉,傳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飄遊四海,一日來到此地,山青水秀,使他流連忘返,忽然覺得口渴難忍,於是拔出寶劍,就地一點,呼聲“酒來”,劍出酒涌。呂仙飽飲之後,更覺勝過瓊漿玉液,高興得哈哈大笑。酒泉聽到笑聲,便流得更加歡暢。

北龜山,在巢湖市東側,近湖口,高126米。山與湖南岸的桃溪嘴(今張家戶)隔湖相對。桃溪嘴遠看如長蛇蟠踞。山嘴一南一北,向湖中伸延,形成了龜蛇鎖長湖之勢,所以古代稱龜山為一府要鎮。

南龜山,在湖南岸,距湖3公里,形狀也酷似巨龜。山上原建有文筆峰,與北龜山龜頭相對。兩龜山各建一閣,可清晰對望。

楚歌嶺,巢湖南岸散兵鎮的東南,當地有項羽兵敗楚歌嶺的傳說。

“三上將”故居,著名的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張治中和共產黨的李克農將軍,合稱“巢湖三上將”,他們的故鄉都在巢湖北岸。馮玉祥將軍的原籍為巢湖市夏閣鎮竹柯村,張治中將軍祖籍為巢湖黃麓區洪家疃。現在馮、張將軍的故居,已被整修一新。

丁汝昌墓,丁汝昌死後遺體運回故里,安葬在湖南龍骨山側的小鳴山頂。墓地背靠青山,面向巢湖,四周環境幽靜,自然風光優雅。

東關偃月城,建於三國時期,當時巢湖是魏吳交界之地。東關是巢湖口,魏吳兩軍屢戰此地。漢建安十七年(212)吳將呂蒙臨水建塢。東吳黃龍元年(229)至次年,吳將諸葛恪在濡須河石樑上築大堤,即東興堤、隔濡須水與七寶山的西關相對。並在七寶、濡須兩山沿河修築兩城。兩城形同新月,稱偃月城。東關偃月城北控巢湖,南扼長江,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東關西北端,有一高墩,地勢雄峻,前臨濡須水,後靠濡須山。傳為吳魏對壘時的“點將台”。再往北有“散馬灘”,說是孫吳練兵和牧馬的地方。

銀山猿人遺址,位於湖東南,屬巢湖市岱山鄉銀山村,離湖約5公里。山高16米,實為石崗,呈饅頭狀,是石灰系灰岩構造,猿人化石發現在山上溶洞中。在溶洞和岩石的表層,還有許多含有古脊椎動物化石的堆積物。銀山猿人遺址和鄰近的和縣猿人,為研究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早期人類演化、古猿人的南北差異,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

神墩文化遺址,傳說中神人居住過的地方。為高約5米,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00米的高台土墩。神墩文化遺址,在湖南岸,位於巢湖市槐林鎮東側,遺址尚來完全發掘,已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點,有待於進一步發掘。

水利概況

湖區治理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廬江縣大旱,農民在巢湖湖灘築新三、新興兩圩。據清順治《廬江縣誌》記載,清200多年間,沿巢湖圍墾面積628萬畝。

1955年、1960年,分兩次在巢湖市中一帶進行聯圩,建成中聯圩,將原來長69公里的圩堤縮短為沿湖圩堤10.2公里。1955年,又將巢湖市區南部19個小圩聯成一體,建成南大圩,沿湖堤防縮短至5.6公里。1958年編制的《巢、滁、皖流域規劃》中,提出興建巢湖閘,主要用於防洪、蓄水和發展航運事業。1963年完成擴大初步設計。工程由省水利電力廳設計院設計,巢湖閘工程指揮部施工。1959年11月開始挖基,1960年12月攔河壩合龍,1961年3月公路橋通車,4月節制閘放水,5月船閘通航。整個工程由節制閘、船閘、魚道、上下游引河及導流堤、封閉堤、攔河壩組成。巢湖閘工程於1962年12月竣工,1964年7月驗收。節制閘為胸牆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共10孔。單孔寬5米,閘上最高洪水位為13.35米,閘下為12.65米,相應泄量870立方米每秒;汛期倒灌最大流量680立方米每秒,灌溉最高蓄水位8.5米,相應蓄水量21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7.5米,相應蓄水量13.8億立方米。防洪、排澇效益分別為260萬畝和35萬畝,灌溉540萬畝。船閘為三級航道,通航能力1000噸。整個工程累計完成土方178.5萬立方米,石方3.14萬立方米,工程總投資838萬元。

1981年,興建巢湖城區防洪工程,實行保城護圩綜合治理,對周圍十幾個小圩進行聯並,使沿湖堤防縮短至4.7公里。1983年洪水後,沿巢湖圩堤按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加高加固。各縣主要圩堤的險段都進行了砌護,堤頂高程都在12.0米以上。

引巢灌溉

建國前,沿湖堤引水灌溉和排澇基本靠人力,主要工具是龍骨車。1958年“大躍進”時期,肥東縣曾於乾旱年份用水車將湖水提到20~30米高程。由於旱年湖水低淺,提水十分困難,沿湖有“家住巢湖沿,望水乾斷田”的民諺。建國後,從1951年第一個機灌站龍塘機灌站興建開始到1963年,沿湖各區共建成機電灌溉站56座。發展到20世紀七十年代,沿湖縣市都建立了各自的引巢灌區。廬江、肥東兩縣的引巢灌區已於淠史杭灌區交錯起來,相互補濟。據1978年調查,濱湖的24個鄉就有機電站64處。據1985年各縣市水利年報表統計,沿湖三縣二市引巢灌區共建有機電排灌站491處676座,(676座不包括合肥市郊,其中肥東40處109座,肥西157處173座,廬江79處117座,巢湖市169處277座。合肥市郊46處),共裝機1531台約10.3萬千瓦(其中肥東373台約3.13萬千瓦,肥西293台約2.55萬千瓦,廬江301台1.72萬千瓦,巢湖市453台3.1萬千瓦,合肥市郊121台8145千瓦),受益面積198萬畝(其中巢湖市60萬畝,肥東56萬畝,廬江49萬畝,肥西23.7萬畝,合肥市郊9.3萬畝)。

20世紀末,巢湖流域有耕地總面積660萬畝,需要巢湖供水的包括引江入巢途徑的灌溉面積共434萬畝,連同抽巢湖水灌到池河、滁河上游的46萬畝,總計480萬畝。其中巢湖閘以上285萬畝,閘以下195萬畝;按地形劃分,巢北丘陵185萬畝,巢南丘陵85萬畝,圩區210萬畝。巢湖現有供水面積330萬畝,占總流域耕地的68%,其中巢北丘陵124萬畝、巢南丘陵45萬畝、圩田161萬畝。需要直接提引湖水(閘上)灌溉的農田,江淮分水嶺以南有丘陵地206萬畝,沿湖河有圩田69萬畝,總計285萬畝,其中有198萬畝可旱澇保收。

水利工程

一、巢湖閘

位於巢湖市區西南的巢湖口和裕溪河連線處,是一項控制巢湖水位、通航、漁道、公路的綜合性工程。閘由安徽省水電廳設計院設計,1959年10月開工,1962年12月竣工,1964年7月驗收使用。總投資838萬元,完成土方178.50萬立米、石方3.14萬立米、砼方1.5萬立米。巢湖閘樞紐工程由節制閘、船閘、上下游引河、漁道、公路及導流堤、封閉堤、攔河壩等組成。節制閘有10孔,各寬5米,閘室長14.5米,閘身總寬73.12米,閘底高程米,橋面高程21米,閘基地質情況良好,系緻密泥礫層,承載力可達30噸/平方米。

船閘室長195米,寬15米。上閘首底高程4.5米,下閘首底高程3.5米。上下游航道底寬皆50米,上游直段160米,下游直段750米。上下游導航牆長20米。河底高程3米。通航能力1000噸級,為三級航道。

上下游引河河底高程3米,底寬70米,邊坡1:3。上游引河長280米,下游長2200米。封閉堤頂高程12米,攔河壩頂高程11.5米,頂寬5米,長190米,系均土質壩。導流堤上游頂高程14米,長380米;下游頂高程13米,長440米。魚道是1976年增建,但由於伸入湖中約300米地段尚未挖通,所以一直未起作用。

該閘核校標準在300年一遇。泄洪水位閘上14.48米,閘下13.5米。設計最大泄量870秒立米,控制面積9130平方公里(閘上),使湖正常蓄水位在7.5米,最低不下7米。現有效防洪面積260萬畝,排澇面積35萬畝,灌溉面積540萬畝,年通航50~60萬噸。

巢湖閘魚道自建成以來,沒起到實際作用,急待重修。該閘設計最大泄量為870秒立米,實際最大泄量780秒立米,不適應巢湖汛前騰空和汛期搶排的需要。該閘頂為路面,是巢廬、巢無公路的必經地,路面6.5米,需待加寬。

巢湖閘與湖水入江河道上的裕溪閘聯合控制運用,組成巢湖、裕溪河梯級水利樞紐。

二、裕溪閘

位於裕溪河入江口。1969年建成(魚道1972年建成),防洪標準在300年一遇。過閘流量1400秒立米。現有排澇面積220萬畝,灌溉面積328萬畝,防洪面積260萬畝。船閘通航能力為兩隻1000噸駁船。魚道總長250米,淨寬3米,設計正常水深2.5米。大魚道孔2米,小魚道孔1米。有大魚道隔板96塊,間距2.4米;小魚道隔板192塊,間距1.2米,隔板淨高3米。

該閘汛期防洪,控制閘水位7.5~8米,以利灌溉。枯水期間上蓄水位控制在6.5~6米,可保全年通航。

三、兆河閘

位於巢湖市沐集鄉西北和廬江縣七里鄉東南的兆河上。1956年12月為防江洪灌入巢湖而建,次年8月竣工。總投資72.30萬元,完成土方5.1萬立米、石方5952立米、砼方3193立米。閘有3孔,各寬9.3米,閘室長20米,閘底高程6米,閘身總寬35.9米,上游引河底高程6米,下游引河底高程5.9米,附近堤頂高程17.50米。

兆河閘設計水位差5.5米,最高防洪水位,閘上16.5米,閘下11米。設計最大泄量260秒立米。閘既防洪水入湖又控制湖水倒灌,保障上游尤其是白湖農場耕地的排灌。當閘中孔水平時,可通航無阻,水位有落差時,通航會有危險。

四、湖堤

巢湖修築湖堤始於三國時期。隨著歷代的圍墾,湖堤不斷伸向湖心。巢湖通江蓄洪,湖堤對四周圩田的保護尤為重要。康熙《巢縣誌·水利》載:沿湖“有圩岸、閘、壩以止水,其為民利莫大焉”。現今的巢湖堤岸多興修於清代和民國年間。據《安徽通志稿·水工考》載:清道光年間建的同大圩堤長5400多丈,“捍禦巢湖山洪水”,關係4500多畝農田的安危。現合肥市郊東大圩原也濱湖,堤長5900多丈。巢湖市的武城圩(屬中垾聯圩),堤長43里,“捍禦巢湖水”,護田1.4萬多畝。伍家圩堤長8里,賈塘圩堤長7里,都阻防湖水。

建國前的湖堤修護,除加高培寬外,還在沿湖種植蘆葦、柳樹,以擋湖浪衝擊,培植皮,以固堤身。有的圩區還組織輪修。清末民初,巢湖市中垾一帶圩區,每圩分幾甲,甲分十排,輪流興修。也有少數紳士捐資修堤,清巢縣紳士溫金波捐資修中垾圩堤。用石條砌護,糯米拌石灰嵌縫,在修築堤防時,並能因地因水制宜,以防湖浪。清初巢縣紳士集資修築的賈塘圩堤,以地勢水勢的不同,使堤段曲曲折折,以避湖浪的直接衝擊。沿湖圩區農民,遇大洪年月,便突擊搶救。由於堤防長,人力物力有限,一遇洪汛,尤其是春季湖水汛漲,水位一高,十圩九破。

建國後,各圩堤逐年培固加高,到20世紀六十年代初,沿湖圩堤堤頂高程都超過1954年洪水線1~3米。圩堤雖有增高,但1969、1980、1983等年大水仍有許多圩堤崩潰。以後各縣實行聯圩縮短堤防來提高防洪能力.現沿湖已近20個聯圩,共縮短防線40公里。

巢湖風浪常呈一種卷形浪,對堤岸沖刷力很強,土堤經不住長期衝擊。清初建賈塘堤時就曾“以甃石於外,土石其中”。建國前除有賈塘、肥西的造福、蓮花等圩有部分磚石砌護外,多為土堤。建國後,對一些主要險段都進行砌護。1983年洪水後,按20年一遇標準,加高砌護。20世紀末肥東各堤、各縣聯圩及其它主要圩堤險段都進行了砌護。主要圩堤頂高程都在12米以上。達到20年一遇標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