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類
界:Plantae
門:Magnoliophyta
綱:Magnoliopsida
目:Caryophyllales
科:Polygonaceae
屬:Rheum
英文名:Rhubarb
植物簡介
出自《神農本草經》。陶弘景:大黃,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雖非河西、隴西,好者猶作紫地錦色,味甚苦澀,色至濃黑,西川陰乾者勝,北部日乾,亦有火乾者,皮小焦,不如而(‘而'《綱目》引作'西')耐蛀堪久。此藥至勁利,粗者便不中服,最為俗方所重,將軍之號,當取其駿快也。
大黃是多年生高大草本。生於山地林緣或草坡,野生或栽培,根莖粗壯。莖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無毛。基生葉大,有粗壯的肉質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cm以上,3-7掌狀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狀分裂,上面流生乳頭狀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托葉鞘筒狀,密生短柔毛。花序大圓錐狀,頂生;花梗纖細,中下部有關節。花紫紅色或帶紅紫色;花被片6,長約1.5mm,成2輪;雄蕊9;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頂端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形態特徵
蓼科(Polygonaceae) 大黃屬(Rheum)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及根供藥用(見彩圖大黃)。栽培種主要為掌葉大黃(R.palmatum),次為唐古特大黃(R.palmatum var.tanguticum) 和藥用大黃(R.officinale)。中國用大黃於醫藥有悠久歷史,西漢初已成批運銷歐洲。為中國主要出口藥材之一。
1、掌葉大黃
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莖粗壯。莖直立,高2m左右,中空,光滑無毛。基生葉大,有粗壯的肉質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cm以上,3-7掌狀深裂,每裂片常再羽狀分裂,上面流生乳頭狀小突起,下面有柔毛;莖生葉較小,有短柄;托葉鞘筒狀,密生短柔毛。花序大圓錐狀,頂生;花梗纖細,中下部有關節。花紫紅色或帶紅紫色;花被片6,長約1.5mm,成2輪;雄蕊9;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頂端微凹陷,基部近心形,暗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2、唐古特大黃
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莖無毛或有毛。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形,直徑4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本種與掌葉大黃極相似,主要區別為:葉片深裂,裂片常呈三角狀披針形或狹線形,裂片窄長。花序分枝緊密,向上直,緊貼乾莖。
3、藥用大黃
又名:南大黃。
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處較密。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前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花果期6~7月。
本種與上2種的主要不同點是:基生葉5淺裂,淺裂片呈大齒形或寬三角形;托葉鞘膜質,較透明,上有短毛。花較大,淡黃綠色,花蕾橢圓形,果枝開展,翅果邊緣不透明。
4、食用大黃
(R. rhaponticum,一種耐寒的多年生植物,栽培食用其肥碩肉質葉柄)。食用大黃最適應生長於寒溫帶地區。葉柄味酸,常和草莓一起用來做餡,或用在水果羹和蜜餞中,也用制甜酒和開胃酒。根耐寒力強,而地上部分秋霜後即凍死。葉含有毒物質,僅在喜馬拉雅某些地區,人們烹食野生種的葉。食用大黃原產於亞洲,早春由地下莖發出大簇的葉,葉形大,寬達60公分(2呎),葉柄大,直徑超過25公釐(1吋),長達60厘米。晚春開花,花葶大,位於葉簇中央,花小而多,綠白色。翅果有棱,含一粒種子。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1.生於山地林緣或草坡,喜歡陰濕的環境,野生或栽培。
資源分布
1.分布於陝西、甘肅東南部、青海、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
2.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及西藏東北部。
3.分布於陝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人工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冷涼氣候,耐寒,忌高溫。野生於我國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m左右的高山區;家種多在1400m以上的地區。冬季最低氣溫為-10℃以下,夏季氣溫不超過30℃,無霜期150~180d,年雨量為500~1000mm左右。對土鑲要求較嚴,一般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最好,粘重酸性土和低洼積水地區不宜栽種。忌連作,需經4~5年後再種。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也可用子芽(母株根莖上的芽)繁殖。種子繁殖:大黃品種易雜交變異,應選品種較純的三年生植株作種株,7月中、下旬待種子大部變黑褐色時,連莖割回,陰乾,脫粒。備用。用育苗移栽、直播法兩種。分春播和秋播,一般以秋播為好。育苗,可條播或撒播。條播者橫向開溝,溝距25~30cm,播幅10cm,深3~5cm,每1hm2用量30~75kg。撒播是將種子均勻撒在畦面,薄覆細土,蓋草。每1hm2用種量75~105kg。發芽後於陰天或晴天午後將蓋草揭去。苗出齊後,及時除草、澆水。如幼苗太密,可結合第1次除草間苗。苗期追
施稀薄人畜糞尿2-3次。初冬回苗後用土、草或落葉覆蓋,至次年萌芽時揭去覆蓋物。春播者於第2年3~4月移栽,秋播者於第2年9~10月移栽。選很有中指粗的幼苗,將側根及主根的細長部分剪去,按行距70cm,株距50cm開穴,穴深30cm左右,每穴栽苗1株。春季移栽的蓋土宜淺,使苗葉露出地面,以利生長;秋季移栽蓋土宜厚,應高出芽嘴5~7cm,以免冬季遭受凍害。直播法,按行距60~80cm,株距50~70cm穴播,穴深3cm左右,每穴播種5~6粒,覆土2cm左右。每1hm2用種子22.5~30kg,苗期管理與育苗移栽法相同。間苗1~2次,在苗
高10~15cm時定苗,每穴1株。子芽繁殖:在收穫大黃時,將母株根莖上的萌生健壯而較大子芽摘下,按行株距55cmX55cm挖穴,每穴放1子芽,芽眼向上,覆土6~7cm,踏實。栽種時在切割傷口塗上草木灰,以防腐爛。
田間管理
栽後第2年進行中耕除草3次。第3年在春、
秋季各進行1次。第4年在春季進行1次。追肥在每次中耕除草後進行,春夏季施油餅或人畜糞水,秋季施土雜肥及炕土灰壅蔸防凍,如堆肥中加入磷肥效果更好。大黃根莖肥大,不斷向上生長,所以每次中除、追肥時,都應培土,以促進根莖生長,又能防凍。大黃移栽後在第3、4年的5~6月間,抽苔開花,除留種以外,均應及時摘除花苔,以免消耗大量養料,以利根莖發育。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極腐病、輪紋病、瘡痂病、炭疽病、霜霉病等,可採用綜合防治法,實行輪作;保持土壤排水良好;及早拔除病株燒毀,病株處的土壤用石灰消毒;清除枯枝落葉及雜草,消滅過冬病源;發病前或發病時用1:1:12O波爾多液噴霧或澆灌。蟲害有金龜子和蚜蟲,可用化學藥劑毒殺。金龜子為害亦可在早晨捕殺或夜晚點燈誘殺成蟲。
中藥屬性
基本信息
大黃:dài huáng(注意:《中藥大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等醫藥典籍均注音為dà huáng,很多醫藥工作者和老百姓也讀為dà huáng,但《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均注音為dài huáng。在國語中必須以權威的字詞典的注音為準。(在《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五版中,已經將讀音改為dà huáng。)
藥名:大黃
別名:將軍、黃良、火參、膚如、蜀大黃、錦紋大黃、牛舌大黃、錦紋、生軍、川軍
拉丁植物名
1.Rheum palmatum L.
2.Rheum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Ex Rngel.[R.Tanguticum Maxim.Ex Balf.]
3.Rheum officinale Baill.Radix et Rhizoma Rhei
拉丁文名
1.Rhizoma et Radix Rhei Palmat 2.Rhizoma et Radix Rhei Tangutici
3.Rhizoma et Radix Rhei Officinalis
性味:苦,寒。
歸經:胃經;大腸經;肝經;脾經
科屬分類:蓼科
功效:
1.瀉下攻積:用於胃腸實熱積滯,大便秘結,腹脹腹痛等,如(傷寒論<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千金方<溫脾湯>)、(傷寒六書<黃龍湯>)。
2.瀉火解毒:用於火熱熾盛,迫血妄行的吐衄等,如<瀉心湯>、(金匱要略<大黃牡丹皮湯>)。
3.活血祛瘀:用於多種瘀滯證等,如<復元活血湯>。
4.清泄濕熱:能導濕熱從大便而出。主要用於黃疸、淋證等,如<茵陳蒿湯>、<八正散>。
主治:實熱便秘;熱結胸痞;濕熱瀉痢;黃疸;淋病;水腫腹滿;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胃熱嘔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經閉;產後瘀滯腹痛;症瘕積聚;跌打損傷;熱毒癰瘍;丹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2g;瀉下通便,宜後下,不可久煎;或用開水泡漬後取汁飲;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塗。煎液亦可作灌腸用。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甘肅東南部、青海、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
藥材基源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
【採收和儲藏】大黃移栽後,一般於第 3、4年7月種子成熟後採挖,先把地上部分割去,挖開四周泥土,把根從根莖上割下,分別加工。北大黃挖起後不用水洗,將外皮颳去,大的開成對半,小團型的修成蛋形。可自然陰乾或用火熏乾。南大黃先洗淨根莖泥沙,曬乾,颳去粗皮,橫切成7~0cm厚的大塊,然後抗乾或曬乾,由於根莖中心乾後收縮陷成馬蹄形,故稱“馬蹄大黃”。粗根刮皮後,切成10~13cm長的小段,曬或炕子即成。
【炮製】
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藥揀淨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乾。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蒸製,或置罐內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乾(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亦有按上法反覆蒸製2~3次者。
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曬乾。
《雷公炮炙論》:凡使大黃,銼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乾。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劈如烏膏樣,於日中曬乾用之。
但不同的方法炮製的大黃有不同的功用:
生大黃:以攻積導滯,瀉火解毒效好,臨床多用於毒熱便秘、火毒傷絡(吐血、衄血)、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及熱毒癰疽等,也可外用(磨汁研粉)調敷瘡瘍腫毒;熟大黃瀉下力遜,清熱化濕力強,多用於濕熱內阻之黃疸、淋證及濕熱引起的痞滿之證;
酒大黃:長於活血行瘀,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腹痛、腸癰等;
大黃炭:偏於收斂止血,止瀉之作用;醋大黃可瀉血分實熱,多與活血調經藥配伍用以治療實熱壅於血分而致經閉、痛經及產後腹痛等症。
煎煮法及用量
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指出:“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徐氏之論述充分說明煎藥法的重要性。大黃的煎煮法,姜良鐸多宗醫聖張仲景之法,如大陷胸湯中大黃先煎,以治療血熱互結的大結胸證;大承氣湯中的大黃後下,用作攻下實熱,盪胃腸燥結;大黃附子湯中的大黃與他藥同煎,用於治療寒實內結,陽氣不足的邪實正虛證。大黃在湯劑中易於吸收,發揮藥效較迅速;而丸藥吸收緩慢,但藥效持久。
大黃大劑量以攻為主,小劑量以“補”為主;由實致虛者用量宜大,由虛致實者用量宜小。如大黃小劑量(0.6~1.5克)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中等劑量(1~2克大黃粉沖服或6~12克煎服)有緩瀉,逐瘀之功效;大劑量(15~30克)通下攻逐之力更強。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云:“大黃之力雖猛,然有病則病當之,恆有多用不妨者……蓋用藥以勝病為準,不如此則不能勝病,不得不放膽多用也。”
品種考證
大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吳普本草》云:“生蜀郡北部或隴西(今四川北部、甘肅西部。”《名醫別錄》亦謂:“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甘肅)。”可見自古大黃就以甘肅、四川北部為主要產地。《本草圖經》曰:“大黃,正月內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傍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所述青葉似蓖麻、根如芋、開黃花的特徵,與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1.相符,而開青紅似蕎麥花的特點與掌葉大黃R.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黃R.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一致。《本草圖經》所附大黃附圖,基生葉具長柄,葉寬卵圓形,具淺或深裂,根莖粗大,具殘存托葉鞘,與大黃屬掌葉組植物特徵吻合。綜合上述大黃的產地、形態、附圖,可以認為古今所用大黃是一致的。
藥典標準
綜述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採挖,除去細根,颳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乾燥或直接乾燥。
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堅實,有的中心稍鬆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成層環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鑑別
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及皮層大多已除去。韌皮部明顯;薄壁組織發達。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含棕色物;導管非木化,常1至數個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並含多數澱粉粒。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黏液腔,內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木質部位於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於形成層內方,射線呈星狀射出。粉末黃棕色。草酸鈣簇晶直徑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緣紋孔、網紋、螺紋及環紋導管非木化。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或多角形,直徑3~45μm,臍點星狀;復粒由2~8分粒組成。
取本品粉末少量,進行微量升華,可見菱狀針晶或羽狀結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漬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蒸乾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置水浴上加熱30分鐘,立即冷卻,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併乙醚液,蒸乾,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對照藥材0.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大黃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五個橙黃色螢光主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螢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熏後,日光下檢視,斑點變為紅色。
檢查
土大黃苷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溫浸10分鐘,放冷,取上清液10μl,點於濾紙上,以45%乙醇展開,取出,晾乾,放置10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不得顯持久的亮紫色螢光。
乾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乾燥6小時,減失重量不得過15.0%(附錄Ⅸ G)。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0.8%(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甲醇-0.1%磷酸溶液(85:1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理論板數按大黃素峰計算應不低於15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大黃素、大黃酚對照品各5mg,分別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分別精密量取大黃素溶液1ml、大黃酚溶液2ml,分別置25m 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大黃素每1ml中含4μg、大黃酚每1ml中含8μg)。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 第二法)],精密稱定,置50ml錐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5ml,置50ml圓底燒瓶中,揮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聲處理5分鐘,再加氯仿10ml,加熱回流1小時,冷卻,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滌容器,併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層,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約8ml,合併氯仿液,以無水硫酸鈉脫水,氯仿液移至100ml錐形瓶中,揮去氯仿,殘渣精密加甲醇10ml,稱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熱溶解殘渣,放冷後,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大黃素(C15H10O5)和大黃酚(C15H10O4)的總量不得少於0.05%。
炮製
大黃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或塊,晾乾。
酒大黃 取淨大黃片,照酒炙法(附錄ⅡD)炒乾。
熟大黃取淨大黃塊,照酒燉或酒蒸法(附錄Ⅱ D)燉或蒸至內外均呈黑色。
大黃炭 取淨大黃片,照炒炭法(附錄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色。
用藥鑑別
生大黃瀉下力強,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後下,或用開水泡服;久煎則瀉下力減弱。酒炙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好,易於瘀血證。大黃炭則多用於出血證。
藥材品類
商品有兩類:一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狀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
質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稱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狀,並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
氣特殊,味苦而微澀。
主產於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
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頂端平圓;下部漸細而鈍圓,品質亦佳,產於甘肅武威、永登等地。
二銓水大黃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常縱剖成片,質地較松,內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
主產於甘肅銓水、西禮等地。
屬於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莊浪大黃等數種,產於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
為藥用大黃的乾燥根莖。
多橫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馬蹄,少數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黃棕色或黃色,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
橫斷面黃褐色,多空隙,星點較大,排列不規則,質較疏鬆,富纖維性。
氣味較弱。
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陝西、湖北、貴州、雲南、西藏等地亦產。
以上各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粘者為佳。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
常呈不規則圓柱形,外表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
氣不香,味苦而澀。質次。服後有腹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