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縣大圍埂清真寺

巍山縣大圍埂清真寺

大圍埂清真寺位於雲南省巍山縣永建鄉大圍埂村,始建於元未明初,多年來幾經重建,最近一次於1990年重建。全寺占地約10畝,總建築面積3156平方米。其大殿為重檐歇山式,可容1200人同時禮拜。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巍山縣大圍埂清真寺巍山縣大圍埂清真寺
禮拜大殿始建於元末明初,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臘月,清軍圍攻時被燒毀,1917年重建,1978年擴建,1990年再次重建。

規模建制

寺院大小

全寺總建築面積3156平方米,占地約10畝。兩廂是木構民房,作教室和宿舍。

建築風格

整個寺院,格調一致,古樸典雅。布局整齊,結構嚴謹。大圍埂清真寺,由禮拜大殿、宣禮樓、廂房和門樓組成。宣禮樓將寺院剖為兩進,寺前約1畝見方的廣場,中有兩人合抱榕樹1棵,枝葉繁茂,綠蔭如蓋。

主要景觀

大殿為重檐歇山式,規模面闊11間,長40米,進深5間,寬24.2米;上下兩層,高18.2米,建築面積為1572平方米的大拜殿,可容1200人同時禮拜,耗資70餘萬元。窯窩之上,前檐兩角,各有一個三層亭閣,斗拱五踩,飛檐飄逸。勾心鬥角。渾然一體,金碧輝煌,莊重而又俊秀,為滇省首屈一指的古典式清真寺。宣禮樓始建於1944年,是四角攢尖式三樓一底建築,14格,建築面積為576平方米,挺拔俊秀,規模之大全國罕見。清真寺門樓為鋼混結構的兩層樓房,上層是巍山縣伊斯蘭教協會會議室和圖書報刊閱覽室,下層是店鋪。

詳細資訊

大圍埂因蒙面詔曾在此築圍埂而得名。位於關巍公路東側,北據大理市2O余公里,南至巍山縣城20公里,環山繞水,宜於耕牧。有教民25O戶,1500餘人,屬格迪國。是雲南著名的回族村寨。又曾經是杜文秀大理政權根據地的一部分,有數處遺址可供憑弔。大圍埂清真寺,由禮拜大殿、宣禮樓、廂房和門樓組成,宣禮樓將寺院剖為兩進,寺前約1畝見方的廣場,中有兩人合抱榕樹1棵,枝葉繁茂,綠蔭如蓋。
整個寺院,格調一致,古樸典雅。布局整齊,結構嚴謹。禮拜大殿始建於元末明初,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臘月,清軍圍攻時被燒毀,1917年重建,1978年擴建,1990年再次重建,規模增至面闊11間,長4O米)進深5間,寬24.2米;上下兩層,高18.2米,建築面積為1572平方米的大拜殿,可容1200人同時禮拜,耗資7O余萬元。
大殿為重檐歇山式。窯窩之上,前檐兩角,各有一個三層亭閣,斗拱五踩,飛檐飄逸。勾心鬥角。渾然一體,金碧輝煌,莊重而又俊秀,為滇省首屈一指的古典式清真寺。宣禮樓始建於1944年,是四角攢尖式三樓一底建築,14格,建築面積為576平方米,挺拔俊秀,規模之大全國罕見。清真寺門樓為鋼混結構的兩層樓房,上層是巍山縣伊斯蘭教協會會議室和圖書報刊閱覽室,下層是店鋪。
兩廂是木構民房,作教室和宿舍、全寺總建築面積3156平方米,占地約10畝。本村宗教根底深厚,曾出現過一些經師,經堂教育長期不斷,許多阿匐被外聘擔任教長。特別是1949年中阿並授的興建中學遷往大圍埂以後,更是影響三選,遠近嚮往。現有巍山伊斯蘭師範學校1所,滿拉85人,哈吉2O余位,阿訇10O餘人。

交流合作

有教民250戶,1500餘人,屬格迪國。是雲南著名的回族村寨。又曾經是杜文秀大理政權根據地的一部分,有數處遺址可供憑弔。本村宗教根底深厚,曾出現過一些經師,經堂教育長期不斷,許多阿匐被外聘擔任教長。特別是1949年中阿並授的興建中學遷往大圍埂以後,更是影響三選,遠近嚮往。現有巍山伊斯蘭師範學校1所,滿拉85人,哈吉20餘位,阿訇100餘人。

地理交通

位於雲南省巍山縣永建鄉大圍埂村。而大圍埂因蒙面詔曾在此築圍埂而得名,位於關巍公路東側,北據大理市20餘公里,南至巍山縣城20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