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至清代經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數次維修擴充。主要建築有:正殿,對廳,廂房,配殿廚房,月宮房等。正殿曾幾經兵燙,屢毀屢建;對廳仍為元代舊物。整個寺院,為四合庭院,具有中國宮殿式古典建築特點。寺內有乾隆十八年(1753)所立《重修清真寺並常住碑記》和乾隆二十七年所立《清真寺燈油碑記》石碑兩通,記載了該寺自興建以來當地穆斯林宗教生活及清真寺管理等情況。
景觀
該寺又名燃燈寺街清真寺,或名城區清真寺。始建於元朝皇慶年間(1312——1313年)。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大門廳房、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下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再次續修擴建,形成較大規模。主要建築有前殿、正殿,廂房10間、陪殿廚房5間、3間月宮房和3道月宮門。禮拜正殿為單檐歇山頂,抬梁式屋架。卷棚式前檐,建築面積 169平方米、元代初建的前殿雖屢有修復,現仍破損不堪,面貌全非。寺內現存石碑6塊,均記有伊斯蘭教活動和歷次修寺之史實,大門懸掛“清真古寺”木匾,正殿門頂中央有“於穆不已”、“真理為極”(清雲南臨元鎮總兵官馬柱於光緒二十八年書贈)匾,殿門中央兩柱垂掛有“尊主命立行五功,守教規享受樂園”楹聯。全寺占地面積2.7畝,建築總面積約1600平方米。為雲南建築年代最早的清真寺之一,現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末著名阿訇馬福興曾在寺內興辦經堂教育。本坊教民50餘戶,300餘口,均為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