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崗美鎮位於陽春市南部,地處漠陽江中下游,崗美鎮位置:在縣境南部,東南連陽江縣。西與潭水,河口鎮相接,北與春城,馬水毗鄰。地貌:鎮境形似“丫”狀。地勢為東北高,西南低。漠陽江由西北向東南流經鎮境,把全鎮分割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為低山丘陵地區,與春城的界山——雲靈山為境內最高峰。西部大多為沖積平原,有小部份為丘陵。漠陽江與其支流潭水河匯於鎮境南部,河流兩岸為沖積平原,地勢較低洼,常受洪水侵擾北距陽春市區14公里,南下陽江市區36公里,崗河、春山、站港公路縱橫交錯,形成比較發達的交通網路。全鎮總面積209平方公里,19個村委會和一個居委會,常住人口50758人,其中農業人口4.7萬人。
歷史沿革
崗美鎮明宣德四年(1429年)黎姓人建圩於羅漢崗東部,稱“大圩”。
至成化十六年(1480年),李姓人遷來羅漢崗尾端建圩,改稱“崗尾圩”。
1959年9月取“美”與“尾”諧音,更名“崗美”。原圩場僅有兩小條小圩亭,1958年起圩場向東北方向擴建,向為崗美,河口,春城毗鄰村民農副產口交易地,面積1平方公里,為崗美鎮政府駐地,設一個居民委員會。
輪水圩,在崗美圩東8公里處,為陽春,陽江兩地交界處。明萬曆元年(1573年)由水寨謝姓人始建圩場,向為陽春,陽江兩地毗鄰村民農副產口交易場所。1978年後陸續由圩南側向春江公咱兩旁擴建,面積擴大近兩倍,達0.6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礦藏:有鐵,金,鉛,鋅,砷等,以陂頭面鐵礦儲量較大。
農業發展
崗美鎮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市委、市政府"強農興工、全面發展"戰略,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結構,著力發展"三高"農業,促進了農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方向,逐步形成了糧食、蔬菜、蠶桑、林業、瘦肉型母豬、淡水養殖、三鳥和農產品加工等多個名優農產品基地,通過大力抓好崗北"母豬村"、新坡仔"母鵝村"、黃村"蠶桑專業村"等專業村的典型,使崗美鎮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養殖業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和實施了"蕉基魚塘、豬基魚塘"的立體生產模式,使全鎮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農業特色經濟初步形成。此外,蕉基魚塘立體生產模式、黑麥草養鵝模式、豬苗生產得到了廣東電視珠江台搖錢樹節目的報導。一九九九年全鎮農業總產值22267.0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653元。
交通發展
江(城)春(城)公路橫貫鎮境東部,是陽春通往陽江的交通中心,水路沿漠陽江可通行8——10噸船隻,北達春城,春灣鎮,南下直通陽江北津港口,從漠陽江古良口上溯潭水河通行至潭水圩,水陸十分方便。
名勝石跡及文物
60年代在鎮境曾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的雙肩石斧頭,戰國時期的古銅錢,銅錠,東漢時期的古代大銅鼓等文物。名勝古蹟有“崧台李公祠”舊址,為清康熙年間隆岡村的武榜眼為紀念建築物。
特產
“崗美臘鴨”,以其腊味醇香而馳名全省。“毛蟹“(大閘蟹)為漠陽江中下游的河中所產,肉質鮮嫩,美味可口,遠銷福州,杭州,上海,香港等地。
“崗美臘鴨”作為廣東陽春著名的土特產,近百年來以其獨特的風味飲譽粵西及廣東珠三角地區。秋冬時節,在三二五國道廣東陽春崗美鎮路段,周邊村落的房前屋後甚至樓房頂上,田野里的池塘邊、田埂上,都掛滿了色澤金黃的臘鴨,腊味隨風飄香,過客遊人為之垂涎。
崗美臘鴨的由來:
相關資料記載,“崗美臘鴨”起源於廣東陽春市崗美鎮崗北油鋪村李孟新家族,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臘鴨選用優質麻鴨,用傳統手工藝製作而成,色澤鮮艷,醇香可口,以秋冬時節的品質最佳。說起“崗美臘鴨”,當地人自然會想到有“鴨宗”之稱的李孔泳,慣稱“鴨仔泳”,因其一生放鴨而得名。相傳“鴨仔泳”的父親叫李宗欣,生於十九世紀末年,年輕時喜歡捉田鼠臘制,長期幫地主放鴨,久而久之練就了一身臘鴨的本事,製作出來的臘鴨色澤鮮艷,皮滑爽口,骨穌肉香。李宗欣擅長臘鴨的訊息傳開以後,當地民眾紛紛拎著自家飼養的鴨交給李宗欣臘制,而李宗欣除了替地主放鴨外,秋冬季節就為當地勞苦大眾義務製作臘鴨。
經過多年的摸索,李宗欣在臘鴨製作中摸索出一整套技巧,成為他日後的絕活。至於當地有多少他的傳人,卻沒人說得清。離開地主家以後,李宗欣開始在自己家製作臘鴨,並把技巧傳給自己的兒子李孔泳,就是當地人熟悉的“鴨仔泳”。作為李家臘鴨的傳人,李孔泳不斷改良製作技術,製作出來的臘鴨色香味俱全,具有色澤橙黃、皮滑發亮、腊味純正、鹹而不澀的特點。酒香不怕巷子深。由於“鴨仔泳”的臘鴨貨真價實,製作精良,很快成為搶手貨,弛名粵西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