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甫——人物簡介
崔甫,教授,1928年生於遼寧遼陽
1953年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畢業;
1954年於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師從列·特·索柯洛夫教授研學冶金設備。
1956年完成國內首次矯直機實測研究和矯直曲率方程式的理論研究。
1957年起任教於東北工學院。
1989年受聘為企業技術顧問。
先後開發研製成功的新式二輥矯直機、雙轉轂矯直機、液壓隨動飛剪機、異輥距矯直機、新式222輥系矯直機等7種新產品。
先後獲得反彎輥形設計法、雙向轉轂矯直法及雙交錯多輥矯直法等3項專利。榮獲國家及省級發明獎2項;省、部及市級科技進步獎7項。
先後發表論文33篇,出版專著2本。
主要著作介紹
《矯直原理與矯直機械》
基本信息名稱:矯直原理與矯直機械作 者:崔甫出版社:治金工業出版社內容簡介全書共分7章。主要內容包括:矯直技術的基本概念及基礎理論;重點介紹各類矯直機的結構與設計計算,如壓力矯直機、平行輥矯直機、斜輥矯直機、旋轉反彎矯直機(轉轂工矯直機及平動式矯直機)、拉伸與拉彎矯直機等。本書可供機械製造廠、冶金工廠設備設計與維修人員使用,也可供高等學校機械專業師生參考。
序
《矯直原理與矯直機械》一書初版面世之後,受到科技界的關注。專家們提出一些肯定性的評價和十分寶貴的意見,使作者受益匪淺,同時也深深領會到讀者渴望這本能為他們解惑釋疑的書再改進得更好一些。作者利用再版機會爭取把原理進一步講透,把設計方法講具體。所以,本書第2版除了修正一些疏漏和差錯之外,還補充了一些常用計算數表、輥子斜角調整原則、反彎矯直曲率半徑的計算依據、矯直過程的解析實例、套用各種公式圖表和輥形設計法進行矯直機設計的實例,並對一些特殊矯直技術進行討論等內容。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完善,完成對矯直原理的進一步介紹。. 矯直技術屬於金屬加工學科的一個分支,已經廣泛套用於日用金屬加工業,儀器儀表製造業,汽車、船舶和飛機製造業,石油化工業,冶金工業,建築材料業,機械裝備製造業,以及精密加工製造業。矯直技術在廣度和深度方面的巨大發展迫切要求矯直理論能進一步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推動開發新技術和研製新設備。尤其在黨的十六大之後,要求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矯直技術也要跟上時代。首先要在矯直機設計、製造、矯直過程分析、矯直參數設定及矯直質量預測等方面搞好軟體開發;其次要進行數位化矯直設備的研製,使矯直技術走上現代化的道路,不斷豐富金屬矯直學的內容。 回憶起來,從1999年動手寫書,到2001年初完成《矯直原理與矯直機械》的初稿。如果說1956年提出矯直曲率方程式作為解析化矯直理論建設的第一步,中間去掉21年的停頓(政治原因),到2002年《矯直原理與矯直機械》的正式出版可以算作解析化矯直理論建設工作的基本完成,在20世紀末的20年時間內填補了近半個世紀的空白,既是物有所值的回報,感謝時代給我的機遇,也了卻了後半生的一份心愿,為復興中華增添一磚半瓦。這本書在讀者中已經引起許多關注和肯定性的評價,我在受到鼓舞的同時反覆查找書中的不足之處,補寫了第7章,以告謝讀者。同時我又進一步反思這本書的基本特點,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供讀者參考:.. (1)科學化與完善化的特點。矯直理論屬於套用科學,但其原有內容卻有許多不夠科學的地方。如對負轉矩的破壞作用,在沒有搞清其科學機理的情況下,採取盲目加大軸徑的辦法,造成設備損壞的惡性循環;對矯直變形的耗能計算未曾有認真對待,對耗能的基本形式即超前接觸問題也未有過任何闡述;對斜輥矯直原理一直模糊不清;對輥子斜角調整一直沒有去尋找其科學依據;對拉彎矯直延伸量的計算也一直將錯就錯。半個世紀的經歷表明,不解開這些科學性和根本性難題,矯直理論將無法前進,更談不上完善。本書把已經遇到的混沌不清的概念作了科學的回答,把經驗取值法改為科學計算取值,從第1章到第7章都作了科學化處理,使全書形成一套科學體系。 (2)解析化和系統化特點。書中第1章用較大篇幅建立起一系列的曲率比方程式、彎矩比方程式、彎曲變形在縱向分布狀態方程式、撓度比方程式和矯直耗能比方程式等。其目的就是給矯直過程分析和各種參數計算奠定一套正確的理論解析基礎,為量化計算提供可能,力求扭轉過去理論與實際之間兩層皮的現象,力求改變過去認為矯直過程無法計算只能依經驗而定的習慣。例如強化影響究竟有多大、原始彎曲究竟是多少、壓彎量應該用多大才能矯直、矯直質量能不能預知、等曲率反彎為什麼能矯直等等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有了確切的定量操作才可能有確切的質量保證。用系統的解析化來免除過去的試試看,碰運氣,實際達到多少算多少的經驗矯直學的困擾,矯直理論已經進入到解析化和系統化時代,並為數位化和信息化敞開了大門。 (3)實用化特點。從1956年完成第一個輥式矯直機實測研究開始,我一直注意與現場結合開展設計研究工作。即使在退休之後也要千方百計到實踐中去探索、總結、創新和驗證自己的理論,不可紙上談兵。書中雖然有一些可以啟發人們思考的矯直專利技術,但都只作介紹,而無認可。至於作者的創新技術經反覆實踐證明都是有效的。如輥形設計法共有幾十個用戶受益。又如雙向旋轉矯直法已被選人世界優秀專利中。此外在許多細小之處也力求貼近實際,如確定孔型尺寸時要考慮磨損量,確定與強度有關的受力條件時要考慮誤操作的可能性,進行各種最大值的計算時要用實際可能達到的值代替實際達不到的理論極限值。套用技術的理論真偽在於實踐的可行與否,實用化是本書的根本。 最後要感謝冶金工業出版社大力支付本書的出版,積極聽取讀者意見並與作者共議改進方法,滿腔熱情地推動再版工作,形成了作者、出版者和讀者三位一體推動科技進步事業的局面。科技發展無止境,本書第2版面世後仍需與同行們進行交流,吸取批評、建議,共勉前進。 作者 2004年12月...
圖書目錄1緒論1.1金屬條材的彎曲與矯直1.2金屬條材彈塑性彎曲的幾何與力學特性1.3金屬條材的矯直設備2壓力矯直機2.1壓力敵直機的工作原理與參數計算2.2壓力矯直機的分類與實例介紹3平行輥矯直機3.1平行輥矯直機的工作原理3.2平行輥矯直機的參數計算3.3平行輥矯直機的分類與實例4斜輥矯直機4.1斜輥矯直機的工作原理4.2斜輥矯直機的參數計算4.3斜輥矯直機的分類與實例介紹5旋轉反彎式矯直機5.1旋轉反彎式矯直機的工作原理5.2旋轉反彎式矯直機的參數計算5.3旋轉反彎式矯直機分類與實例介紹6拉伸與拉彎矯直機6.1工作原理6.2參數計算6.3實例介紹7相關參數的確定、重點課題的討論及計算實例7.1主要彎曲參數與彎曲程度之間的數植關係7.2普通斜輥矯直機輥子斜角的調整原則7.3反彎輥形曲率半徑與輥子斜角的確定方法7.4圓材與輥面間滾動摩擦係數的確定方法7.5扁鋼矯直技術的理論探討7.6浮動孔型矯直技術的討論7.7矯直機計算實例7.8二輥矯直管材技術的討論7.9數控壓力矯直機的壓彎量數學模型介紹7.10文字元號的說明參考文獻
《矯直技術與理論的新探索》
基本信息作者:崔甫[作譯者介紹]出版社:冶金工業出版社ISBN:9787502451738上架時間:2010-3-26出版日期:2010年2月開本:其它頁碼:150版次:1-1
內容簡介
《矯直技術與理論的新探索》闡述了各類矯直機產品的技術理論創新和繼承的關係;深刻分析和展示了矯直工業的發展趨勢和它對技術理論創新的迫切要求;揭示了高精度矯直機的理論實質及其各種技術內容的有機聯繫。全書共4章,分別介紹了矯直技術與理論的基礎知識、平面反彎矯直技術與理論的新探索、旋轉反彎矯直技術與理論的新探索、拉彎矯直技術與理論的新探索。書後附錄為矯直機系列產品規劃與典型產品介紹。《矯直技術與理論的新探索》可供從事矯直設備產品開發、設計、科研及使用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供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閱讀。 目錄
緒論1矯直技術與理論的基礎知識 1.1彎曲與變形的關係 1.2彎曲與彎矩的關係 1.3矯直與反彎的關係 1.4彎曲變形沿軸向的分布 1.5彎曲與撓度的關係 1.6彎曲與耗能的關係 1.7條材反彎矯直變形的基本規律 1.8條材的拉伸矯直與拉彎矯直的理論基礎2平面反彎矯直技術與理論的新探索 2.1雙交錯輥系矯直技術的新探索 2.2雙交錯輥系矯直機結構參數計算 2.3雙交錯輥系矯直機的力能參數計算 2.4雙交錯輥系矯直機的工藝參數計算與調整方法 2.5彈性孔型矯直技術的新探索 2.6彈性芯對矯直質量的影響 2.7扁鋼矯直技術的新探索 2.8鋼軌矯直技術的新探索 2.9雙交錯輥系的簡化方案.3旋轉反彎矯直技術與理論的新探索 3.1斜輥矯直與平行輥矯直技術的內在聯繫及其特點 3.2等曲率反彎矯直技術與理論的新探索 3.3等曲率反彎輥形的計算 3.4滾壓加反彎的矯直技術與二輥滾光矯直機的討論 3.5彈性芯對矯直質量的影響及矯直反彎量的確定 3.6壓扁加反彎的矯直技術與管材二輥矯直機的討論 3.7棒材二輥矯直機及其力能參數計算 3.8二輥矯直機的機構組成 3.9等曲率反彎矯直技術在多斜輥矯直機上的實現方法 3.10多斜輥矯直機力能參數計算 3.11均布壓力矯直技術與極薄管矯直機4拉彎矯直技術與理論的新探索 4.1拉彎矯直過程技術參數的分析與數學模型的建立 4.2拉彎矯直過程中主要技術和工藝參數的設定與控制附錄銀創牌矯直機系列產品規劃與典型產品介紹 附錄16-16mm鈦鋼棒材二斜輥矯直機(yc2xj-16型矯直機) 附錄230-90mm鈦鋼棒材八輥矯直機(yc8xj-90型矯直機) 附錄38-32mm合金鋼棒材二輥矯直機(yc2xj-32型矯直機)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