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旭[清代山西省蒲縣知縣兼理大寧縣事]

崔旭[清代山西省蒲縣知縣兼理大寧縣事]

崔旭(1767-1847),字曉林,號念堂,清代直隸天津府慶雲縣(原河北省慶雲縣)人。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縣知縣,後兼理大寧縣事,政聲卓著,深受鄉民愛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歸里,潛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詩話》四卷、《念堂詩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冊)、《津門百詠》(即《津門竹枝詞》),選輯《滄州詩抄》、《慶雲詩抄》,編纂《慶雲縣誌》、《慶雲崔氏族譜》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崔旭(1767-1847),字曉林,號念堂,清代直隸天津府慶雲縣(原河北省慶雲縣)人。崔氏為慶雲望族,歷代為官。崔旭之祖崔機,康熙武舉,官江淮領運都司;其父崔大本,諸生;弟崔暘,舉人,官甘肅安化知縣。
崔旭性穎悟,自少好學,尢喜詩歌。嘉慶五年庚申(1800)八月,張船山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取中崔旭、梅成棟、姚元之等人,崔、梅、姚合稱“張門三才子”。船山極賞識崔旭,以王漁洋門下崔不雕(黃葉)相比,一時傳為佳話。
崔旭《念堂詩話》卷一云:“庚申鄉試,旭出張船山夫子房。辛酉春闈前,以詩謁見,展閱數首,遂納於懷,喜曰:‘吾又得一詩友。’題贈二律,雲‘直勝崔黃葉’,書卷首曰:‘此老船之崔不雕也。’傳示同好吳谷人(錫麒)、趙味辛(懷玉)、戴金溪(敦元)、王熙甫(寧)諸先生各有題贈。後命旭題《船山詩草》,有雲‘呼我崔黃葉’,即謂此也。”王士禎《漁洋詩話》:“太倉崔華不雕,工詩畫,嘗有句云:‘丹楓江冷人初去,黃葉聲多酒不辭。’余目為崔黃葉。”崔華,字不雕,江蘇太倉人。
嘉慶六年辛酉(1801)春,張船山作《題門人崔曉林旭詩》二首(載《船山詩草》卷十六),題註:“慶雲人,庚申分校所得士。”詩云:“直勝崔黃葉,清嚴數首詩。岩居知我早,珊網得君遲。關說無王礎,憐才此項斯。謀生同不易,相對嘆移時。”“誰賞氃 ,鶴,林棲久耐寒。魁梧真面目,朴雅舊衣冠。孤抱輕華士,清言接古歡。成連弦指妙,東望海雲寬。”讚許崔旭詩“清嚴”,勝過崔黃葉。
在船山教誨下,崔旭學益進,詩益富。詩風更沉雄雋永,富有生活氣息。船山在《雨後與崔生旭論詩即次其旅懷一首元韻》(載《船山詩草》卷十六)云:“金仙說法意云何?詩到真空悟境多。懺我浮名毋綺語,愛君飢走尚清歌。虛堂靜比舟藏壑,俗客紛如虎渡河。風雨打窗相對久,關情難忘舊煙蓑。”船山高度評價崔旭的現實主義詩風,“愛君飢走尚清歌”。正如符葆森《國朝正雅集》謂崔旭詩所云:“一主於嚴,思深而律細,無囂凌洿夸之習。”姚元之在《竹葉亭雜記》中說:“念堂為詩深得師傳。”
崔旭《寄船山師》云:“春花幾度又秋花,志士淒涼只在家。說劍頻年逢俠客,論詩有夢到京華。棣城雨積歌聲苦,柏府霜清樹影斜。四海共知避驄馬,應將寂寞嘆侯巴。”《題張船山夫子集後》云:“夫子何為者,京華二十年。壯懷消筆札,真氣失仙禪。酒好千場醉,詩聽萬口傳。王朱施宋後,大雅更誰先。”“呼我崔黃葉(旭初以詩謁見,題曰:‘此老船之崔不雕也。’),幽居似直塘。新詩說情味,雅量愛疏狂。此意堪千古,斯人愧一莊。蘇門諸文在,努力繼秦黃。”《題船山夫子畫蘭,蘭出石巔,題云:蘭之品高,吾謹於高處位置之》云:“夫子作詩如飲酒,酣嬉淋漓無不有。夫子作畫如作詩,筆猶未落思先奇。為我寫蘭危石巔,意欲置我清風前。次第開遍桃與李,似惜幽芳尚在此。”《聞船山師自萊州移病歸》云:“一麾出守向東萊,五馬風流尚愛才。 詩酒勝游容我在,山川生面自今開。循良料有三年住,疏懶偏當百念灰。才欲束裝公已去,不能待得跨驢來。”《讀<船山詩草>見贈和諸作有感》云:“此卷長天地,騎鯨竟不歸。刪詩留我在,詳註惜人微。姓字生前說,音容別後違。披編感知遇,只有淚頻揮。”
崔旭在《念堂詩話》中,記錄了恩師船山對他的教育。云:“張船山夫子嘗書旭詩捲雲:‘詩境已穩成極矣,此後惟須煉識,識見一高,則筆墨羽化,才是真通人。’船山夫子,或目為才子,為狂士,乃有識之才子、狂士也。忠孝之節、兄弟之情、朋友之誼,見諸篇什,有目共睹。於朝貴無獻媚貢諛之言,於同列無含譏帶訕之語。下至能詩之奴,賣餅之叟,久侍之老僕,工書之小吏,無不一往情深,其識量為何如?”(載《念堂詩話》卷三)。又云:“《船山詩草》初出,里中未見。余戊午鄉試,為何蘭士夫子所薦,與春民熙綪孝廉論世好,從借讀焉。見贈和諸詩下詳註旭姓氏里居,旭有句云:‘刪詩留我在,詳註惜人微。’此刻蓋吾師手定也,展誦之下,所感實深。”(載《念堂詩話》卷一)。又云:“船山師《論詩絕句》云:‘寫出此身真閱歷,強於飣餖古人書。’又:‘子規聲與鷓鴣聲,好鳥鳴春尚有情。何苦顢頇書數語,不加箋注不分明。’蓋指覃溪(翁方綱)而言。又:‘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其宗旨如此。”(載《念堂詩話》卷一)。又云:“船山師《寶雞縣題壁》詩十八首,一時盛傳天下。高家堰開有《淮陰題壁》十八首,末云:‘題詩敢擬張公子,聊志飛鴻指爪痕。’指船山言也。中云:‘破格用人明主意,及時行樂老臣心。便死難賞溝壑命,偷生真是半筲才。’皆確有所指。”(載《念堂詩話》卷二)。
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縣知縣,後兼理大寧縣事,政聲卓著,深受鄉民愛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歸里,潛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詩話》四卷、《念堂詩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冊)、《津門百詠》(即《津門竹枝詞》)、《津門雜記》,選輯《滄州詩抄》、《慶雲詩抄》,編纂《慶雲縣誌》、《慶雲崔氏族譜》等。嘗同摯友梅成棟佐直隸大名知府陶梁(1772-1857)纂《國朝畿輔詩傳》六十卷;陶梁後采崔旭、梅成棟二人詩合刊為《燕南二俊詩鈔》二卷,並序云:“曉林之詩,淳古淡泊,味之彌永,譬之精金百鍊,寶光內含;樹君(梅成棟)詩雄古超邁,力絕恆溪,而真摯之性時流於楮墨之間,可謂燕南之二俊也。”
崔旭亦如其恩師船山一樣,熱心教育,晚年掌教於古棣書院分校,培養了不少人才。崔旭四子:長子光第,舉人,官河南嘉縣知縣;仲子光典,舉人,官河北故城縣教諭;季子光簏,武舉人,官陝西漳關廳巡檢;四子光笏,進士,官江蘇鎮江知府、雲南按察使。光典幼時,出口成句,船山見其詩,寄書獎之,呼為“小詩人”。其父崔旭勖之雲;“莫負老船獎許意,封題呼爾小詩人!”
崔旭一生,對船山念念不忘。晚年在京師作有詩《過船山師故居》,云:“此是頻游處,重經步為遲。過門非舊主,傳世只遺詩。恍惚仙山約,悲涼國士知。孤寒猶故我,忍淚立多時。”(載《晚晴簃詩匯》卷114)。
道光二十七年(1847),崔旭卒於故里,享年81歲。其墓今存,位於河北鹽山縣慶雲鎮南郊1里處。當代《慶雲旅遊三字經》將崔旭事跡作為典範宣傳,供縣人學習,云:“清崔旭,人慧聰。教三子,舉人中。”其生平事跡載入了《晚晴簃詩匯·詩話》、《大清畿輔書征》、《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近代卷)等文獻。
清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一代詩宗張船山病逝於蘇州山塘街寓所。崔旭作詩《聞船山夫子凶問》慟哭:“忽得江東信,流傳倘未真。天如有此事,吾竟仰何人?詩酒難償債,功名未了因。峨眉山上月,萬古為傳神。”“半世誰相賞?猖狂只自吟。時人多俗目,夫子是知音。乖隔五年別,悲涼千古心!成連終不至,慟哭欲燒琴。”師生深情,穿越生死,令人感動。
以上摘自胡傳淮《張門三才子探析》(《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詩選

寄船山師
春花幾度又秋花,志士淒涼只在家。
說劍頻年逢俠客,論詩有夢到京華。
棣城雨積歌聲苦,柏府霜清樹影斜。
四海共知避驄馬,應將寂寞嘆侯巴。
題張船山夫子集後
夫子何為者,京華二十年。壯懷消筆札,真氣失仙禪。
酒好千場醉,詩聽萬口傳。王朱施宋後,大雅更誰先。
呼我崔黃葉(旭初以詩謁見,題曰:“此老船之崔不雕也。”),幽居似直塘。
新詩說情味,雅量愛疏狂。此意堪千古,斯人愧一莊。蘇門諸文在,努力繼秦黃。
題船山夫子畫蘭
蘭出石巔,題云:蘭之品高,吾謹於高處位置之。
夫子作詩如飲酒,酣嬉淋漓無不有。
夫子作畫如作詩,筆猶未落思先奇。
為我寫蘭危石巔,意欲置我清風前。
次第開遍桃與李,似惜幽芳尚在此。
聞船山師自萊州移病歸
一麾出守向東萊,五馬風流尚愛才。
詩酒勝游容我在,山川生面自今開。
循良料有三年住,疏懶偏當百念灰。
才欲束裝公已去,不能待得跨驢來。
聞船山師凶問
忽得江東信,流傳倘未真。天如有此事,吾竟仰何人。
詩酒難賞債,功名未了因。峨眉山上月,萬古為傳神。
半世難相賞,猖狂只自吟。時人多俗目,夫子是知音。
乖隔五年別,悲涼千古心。成連終不至,慟哭欲燒琴。
過船山師故居
此是頻游處,重經步為遲。過門非舊主,傳世只遺詩。
恍惚仙山約,悲涼國士知。孤寒猶故我,忍淚立多時。
讀《船山詩草》見贈和諸作有感
此卷長天地,騎鯨竟不歸。刪詩留我在,詳註惜人微。
姓字生前說,音容別後違。披編感知遇,只有淚頻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