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崎

崔崎

崔琦(1939——),美籍華人實驗物理學家。因為“發現電子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變成新的粒子——量子流體”而與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德國的霍斯特·斯特默兩位物理學家分享了199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崔崎 崔崎

崔琦1939年2月28日出生於河南省寶豐縣范莊的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母親王雙賢深知教育對一個人成才的重要意義,於是對老兒子崔琦嚴加督責,讓他風雨無阻地堅持去學堂學習。1949年,崔琦在新玉鎮的石橋區高皇廟高小畢業。由於當地沒有中學,崔琦只得輟學在家。為了崔琦的長遠前途,王雙賢毅然讓十二歲的崔琦投靠在香港的三姐崔珂去完成學業,臨走的那一天,母親給他做了幾雙鞋襪,帶上了家織布做的內衣,依依不捨地對他說,“你現在就是去念書,到夏天收莊稼的時候就可以回來,回來以後再去,就好像以前那樣。”崔琦沒有想到,這次與父母的分手,竟是生離死別。

初到香港,舉目無親,生活非常艱苦,崔琦完全靠獎學金完成了學業。崔琦在香港學習期間,因為語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艱難等諸多原因,兩次寫信給母親要求回老家。母親收到信後,通過別人告訴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讀書求學才是對父母親的最大安慰。母親的諄諄教誨,給了海外學子極大的激勵,在培正中學的畢業考試時,他的各科都到八、九十分。

1958年,崔琦獲得美國全額資助,只身前往美國伊利諾州的奧古斯塔納學院進修。這時,他的父親已身患重病,臥病不起,直到1959年夏天父親去世,母親都沒對他透露一點兒訊息。1967年,崔琦在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哲學博士學位。他將自己工作課餘所得悉數寄給在農村老家的父母,由於當時正值“文革”動亂期間,可惜家人無法收到。一年後,80多歲高齡的母親王雙賢在茅草庵中寂寞地離世。

在崔琦坎坷的求學之路上,芝加哥大學的史達克教授和貝爾實驗室的羅威爾教授是引導他走向成功的兩位恩師。這兩位教授把枯燥的物理變得趣味盎然,令他流連忘返。

所獲成就及榮譽

1982年,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崔琦和斯托爾默利用半導體砷化鎵和砷鋁化鎵進行霍爾效應實驗。他們實驗的溫度更低,磁場強度更大,然後加以強磁場。他們驚奇地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已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出現分數電荷值,並類似於液氦那樣具有超流動性。

對於獲得1998年度諾貝爾物理獎,崔琦事先一無所知,還是他的朋友聽到新聞後打電話告訴他的。面對招待會上眾多記者,他對自己從一個農村苦孩子到成為世界頂級科學家向年青學子介紹自己的經驗之談說:“研究之難在於不知什麼是問題,發現了問題也不知應該怎樣問。”“做學問必須常存好奇心,常提問,要有自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